郭松民谈心录:“辩证法”及其他


  ❶

  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12页)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总是批判呀?

  我想,答案就在马克思的这句语录里。

  用辩证的眼光看一切事物,就必然要求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既然要寻求事物的本质,就不能不是冷峻的、批判的。

  什么是批判?批判就是剥开一切矫饰和伪装,揭示事物的本质。

  当然,对辩证法的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认为我的学习还是初步的。所以,非常愿意继续和大家一起研究、一起提高。

  ❷

  现在一些国人(不是全部)的心态,还是和晚清、民国时差不多,喜欢到菜市口看杀人,尤其喜欢听死囚狂呼“再过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

  鲁迅先生对国人的这种心态深恶痛绝,并最先将这种麻木、冷漠的围观者命名为“看客”。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人中这种麻木、冷漠的看客几乎无处不在,因为不幸的人希望看到更不幸的人,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幸运的。

  “看客”的力量不容小觑。他们无意识的“看”的目光加剧了不幸者的不幸,甚至能够把不幸者逼上绝路,且从根本上消解了先驱者奋斗的意义。

  “看客”心态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存在决定意识。个体小农经济最容易形成“看客”心态,他们没有形成政治/阶ji/权利意识,不懂得人的命运是相互联系的,也不明白被围观的不幸者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小农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精辟的分析。他写道:

  “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能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的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一批这样的单位就形成一个村子;一批这样的村子就形成一个省。……这样,法国国内的广大群众,便是用一些因名数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第693页)

  传统的法国社会是小农经济,传统的中国社会也是小农经济,所以马克思的分析,对中国也相当适用。

  鲁迅先生1925年创作的小说《示众》中,一大群看客饶有兴致地围观一个巡警带着一个犯人游街,并连声叹道“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只有一个工人模样的人提出质疑:“他,犯了什么事啦?……”

  这似乎意味着,只有在新的经济基础上,才能总体上消除“看客心态”。

查看余下4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1条)

1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