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从“眯眯眼”风波谈起


  01

  前两天,有网友晒出“三只松鼠”2019年10月份的产品宣传海报,因海报中模特的“眯眯眼”妆容,一部分网友认为,这是迎合西方审美,故意丑化中国人。

  这个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审美权的问题。网上已经争得不可开交,但也相当失焦和情绪化。这里,我试着用最简单的方式一次说清楚。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大的时代背景,即中国仍然内在于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大约从500年前的大航海时代开始,西方凭借“船坚炮利”,逐渐建立了自己主导的世界体系。

  中国原本是外在于这个世界体系的,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西方用武力强行纳入了这个世界体系,并沦为半殖民地。

  这个体系的中的规则,都是西方制定的,审美标准,也来自于西方。中国作为这个体系的边缘和外围国家,缺乏话语权,中国的审美标准,也不被接受。

  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作为半殖民地的历史,但中国并没有建立自己的体系。

  1972年尼克松访华,意味着美国被迫放弃了对中国的封锁和围堵,八十年代之后,中国又重返了这一体系。

  02

  西方居于这个体系的中心,为了维护自己对这一体系的主导地位,就把西方人,主要是欧美白人(核心是盎格鲁-撒克逊新教白人)标示为“自我”(Self),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非西方人,包括中国人,标示“他者”,即“其他人”(the other)。

  而眯眯眼、宽眼距、塌鼻梁……则是掌握文化霸权,尤其是审美霸权的西方,在自己的力量相对于中国居于绝对优势时,赋予作为“他者”的中国人的固定形象。

  这样的“中国人”形象,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有两个:

  一是,强化了西方人的优越感,并且由于“中国人”是如此的“丑陋”、“邪恶”,这样他们到中国来杀人放火也不会感到内疚;

  二是,在强化了一部分中国人的自卑心理,因为自惭形秽而更加俯首帖耳地接受西方的统治。

  03

  近代以来,当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也开始考虑自身形象的时候,面对的就是掌握文化霸权的西方蓄意制造的这一事实。

  怎么办呢?中国人的反应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主动迎合,通过迎合来获得西方奖励。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很多作品,都是把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与丑化内化之后拍摄出来的。

  这种迎合,其实在中国文艺界相当主流,并且一直延续到了新世纪,也渗透到了方方面面,比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中国8分钟”,现在大家找来视频看看,可能会觉得相当羞愧。

查看余下4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