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4万亿投入怎么养活不了200万医生?
导 语
在过去的三个月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两个文件,对各省完善“三明经验”提出了要求和具体措施,表明了顶层设计推广“三明经验”的决心。面对新冠疫情的新挑战,我国医疗卫生体系需要立即改变“以药养医”的机制。
李玲教授在2016年就指出医疗体制存在四大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以药养医”,即医院为了创收,使得医疗服务餐饮化、医疗投入技术化、医者商人化。针对这个问题,李教授认为“三明经验”为医改出路提供了样板。“三明经验”的核心是把过去创收的制度变成公益性的,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做到医保、医疗和医药的“三医合一”。三明改革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立性;让医生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质;让药品回归到治病的本质,而不是商品和创收的手段。
本文作者李玲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玲自2003回国一直积极参与中国医改,最早提出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医疗卫生应该由政府主导,建立保障人民健康的医疗卫生制度。也是最早提出健康强国,健康中国的学者。
作者丨李玲
图片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
我要讲的是“医疗信息化需要顶层设计”。这不是我发明的词,是我从国外舶来的,英文叫top design,我翻译成“顶层设计”。
信息化一定要有顶层设计,为什么要有顶层设计?信息要“化”起来,要互联互通,必须要有一个设计,才能流起来、化起来,我觉得今天中国信息化的步伐是比较大的,但是在医疗领域,全部都是信息的孤岛,一个医院内部信息都不能联通,比如挂号的、药的、医生的(信息)都不能联通。
下面我分享一下我个人对信息化的感慨;然后谈谈我们国家的医改,一言难尽。
一
医院到今天还在创收,这个机制要改
为什么我们中国要搞医改?原因在八十年代中期。
1949年建国的时候,医疗是福利事业,最开始没有,在50、60年代吃不饱饭的时候,全国建了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等公立医院,都是政府包办的。过去医生为什么不开大药方、大检查?没必要,他拿着国家给他的工资,是国家干部的待遇。
但是到了八十年代以后,我们国家财政比较吃紧,特殊时候采用特殊政策,医院要创收,学校也要创收,你们在座的有可能小学时候交过学费,都是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
那时候,国家养不起这么多机构,连军队都要经商创收了,那是特殊时期的政策。但是军队现在不允许经商,学校基础教育国家也都养起来,不允许老师创收了。但是我们医疗、医院到今天还在创收,所以2009年的医改要改医院的创收机制,来的病人他都当成创收工具,这个机制要改。
劳动分配机制公有制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105/267894.html
劳动剩余价值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106/270353.html
共同富裕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106/271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