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萍:马克思主义学院究竟该怎样发展?

2022-05-06 1779 39
作者: 刘秀萍 来源: 微信公众号“清理与超越”

  (《光明日报》2022年4月15日第2版节录发表,这里刊出的是全文)

  近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社会科学司领导介绍了近10年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发展的情况: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已发展到1440余家,数量是2012年的14倍;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了7.4万人,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达24.08万人;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硕博在校生达6.2万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繁荣计划”设立思政课研究专项,3年累计立项近1000项,支持经费近3亿元。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一线教师,为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国家的鼎力支持下我们这一领域能获得如此迅猛的发展而深受鼓舞。但与此同时,也深深感到,要维持马克思主义学院良好的发展态势,除了在总体规模、人员配备、办学经费等量的方面持续努力外,更应该推动内涵式发展,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质量。

  首先,以崇高的事业追求,培育良好的办院作风。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实践,无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还是世界教育发展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壮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所以,我们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构世界文明新形态的高度看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应该说,这是非常高的要求。然而,我们看到,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现状与此相比,差距甚大。有的教师在马院工作仅仅是基于自己职业和“饭碗”的考虑,除了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承担必要的课程讲授任务外,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很少关注世界重大事件和学术发展的前沿,没有更高的追求,也不想谋求更大的发展。更有甚者,有的院校仅仅是基于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巡视,不考虑现有基础和条件,仓促扩大规模,甚至把一些机关的工作人员也拉入思政课教师队伍。队伍扩大后,由于不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办院机制也不健全,各种关系输送,形成利益勾连,甚至出现了“跑头衔、跑荣誉、跑项目、跑论文”的“四跑”现象,从而把马院的风气带偏了。这些情况的存在虽然并非普遍,但影响极为恶劣,必须彻底杜绝。

  其次,夯实理论根基,大力提升学术水准。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是与对马克思主义的精深研究分不开的。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均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基础部”的马列教研室、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文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初的功能是在综合性院校中、更多的是在理工科院校中教授“公共课”。这样的历史沿革导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各综合大学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和教学的教师相比,专业背景和学术训练都有着较大的欠缺。可以说,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发展的架子搭起来了,但理论根基还比较薄弱,学术研究水准不高成为制约马院发展的“瓶颈”。

查看余下4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9条)

热门评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有生命力。
到哪里实践,怎样结合?
到生产劳动中实践,与劳动人民柤结合。
走之本猪义道,却搞马恩学院,扯虎皮嘛,忽悠……
1条回复
1509872553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根本问题。这么说,不等于没有说吗。这个简单的道理谁不懂。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去结合。怎么样结合的好,怎么样结合的不好?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2年前•山东省   20回复
马列毛共产主义胜利的内在逻辑。他们首先能组织起广大人民的思想协同组织协同,文化和政治协同,生产劳动协同共同利益协同。因而在战争协同战略协同上,也无往而不至。有谁能否定整体的协同有序是最高效率的一种共生方式吗?
1条回复
高乐高马列毛共产主义胜利的内在逻辑。他们首先能组织起广大人民的思想协同组织协同,文化和政治协同,生产劳动协同共同利益协同。因而在战争协同战略协同上,也无往而不至。有谁能否定整体的协同有序是最高效率的一种系统共生方式吗?
2年前•陕西省   10回复
理论来源于实践,然后再回到实践中验证其真伪,再总结提高,再回实践,不断循环升华。
理论为实践服务,并指导实践指向成功。
劳动生产实践是第一位的,理论不能先于实践而形成,也不可能不为实践服务,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真假。
但在社会实践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实践的现实成果。
就是说,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从历史趋势来讲是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在一定阶段时期内,是公社还是私资,却是可以人为的,即使那是逆历史的潮流而动,当然,逆流而动会付出巨大损失,这是肯定的,谁将为此而付出代价呢?……
0条回复
提高生产力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关于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认知然后提高其操作能力,提高其参与管理的能力。一个是提高社会的科学水平,在此基础上改进生活物质创造的新途径-新技术。而这两个基础是提高教育--思维意识传承能力。工具改进不是天外飞仙,只能来自社会里的人。要改进工具首先要改造人。工具是人造的,而不是社会之外的赋予。工具是把思维中影像变为现实,离不开人类存在活动。
1条回复
15098725537提高生产力的两个渠道,一个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一个提高劳动工具。二者之间,劳动工具是在先的。先有了先进的劳动工具,然后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样劳动者提高的素质才有用武之地。如果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而没有生产工具,那就是一种屠龙之技。没有什么用处。
2年前•山东省   10回复
科学是哲学之子,社会主义需要科学,更需要深刻的哲学。在自然和社会里,科学和哲学各有各的功用。在交混地界,单一的科学和哲学都不好使,必须二者协同作战。
0条回复
总之,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社会实践。这些实践,需要最先进的科学理论进行指导。我们的马列主义理论任重而道远。
0条回复
按人民的意愿发展。只能这样说。因为不知道哪个字符发不出。
0条回复
比如分不清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一说真理非得戴个科学帽子,否则无法证明。
1条回复
15098725537对科学进行分类,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哲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也就是说哲学研究的是它们共同结果。也就是所有的那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都是哲学下面的一些分支,如数学是数字哲学,文学是文学哲学,医学是医学哲学等等,凡此种种,都是这样。而在哲学内部也分各种门派,其中最正确的门派,就是最科学的门派。所以哲学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它是研究所有事物共同规律的科学。
2年前•山东省   10回复
真理的规范是什么?估计能回答的不多。所以讨论真理时候,多是寻章摘句,比谁背的多读得多。比如说生产力的时候,把生产工具作用说得比人重要,本末倒置。
3条回复
15098725537真理,是人们的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有相对性与绝对性。也叫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就是有条件性的,一定范围内的真理,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是真理了。绝对真理就是无条件的,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这种真理就是辩证法。也就是说人们的一切活动,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必须符合辩证法的规律。 还有一种说法:“相对的绝对真理。”即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超出了这个范围就错了。我们干任何事,一定要在真理的指导下去干,如果没有真理指导的时候,最好的不要干,否则的话,代价太大了。
2年前•山东省   10回复
15098725537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在这里的劳动者与一般讨论的“人”的概念一定要区分开来了。这里劳动者是那种操纵一定的劳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人。因此那些从事别的活动,如划船,踢足球,看电影的那些人。进行这些活动的是人,但是不是“劳动者”。在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劳动者与劳动工具进行比较。改变劳动者的素质,与改变劳动工具。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讲,劳动工具的作用要大得多。因此,想提高劳动生产率,最重要的是改善劳动工具。
2年前•山东省   10回复
少士心@15098725537:这第一句就有问题,假如我二人对真理存在认知差异,该以什么定义真理?客观以的定义为准?你有关哲学和真理的定义都是背恩格斯的定义,对于哲学功用虚伪扩大。
2年前•安徽省   00回复
查看全部39条评论 我要评论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9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