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苏联解体后的15个国家,谁过得最好?


  苏联在1991年解体之后,分成了15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之后的三十年里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那么到今天已经三十一年,其中又是哪个国家发展最好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把这15个国家进行一个分类,大致上可以分成4类。

  第一类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斯拉夫国家。作为前苏联的主体加盟国,他们继承了最多的苏联遗产,但是因为长期的经济动荡,还有寡头影响,他们发展都不尽如人意。

  像俄罗斯和乌克兰现在还深陷战争的阴云,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堪忧。

  第二类是中亚的几个斯坦国,他们面积广袤,人口稀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都过上了卖矿为生的日子。但因为其他方面乏善可陈,所以发展成果非常有限,基本没有什么进步的空间。

  第三类是高加索地区的众多小国,特点是国土面积小,人口相对多,而且民族宗教矛盾尖锐,所以冲突不断,局势长期动荡,像是之前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战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最后一类就是波罗的海三国了,他们不但国土狭窄,而且人口稀少。三国加一起才17万多平方公里,还不如广东省大,人口则只有600万,更是只有广州市人口的三分之一。

  但就是这样人地双少的波罗的海三国,却成为了前苏联加盟国中,发展最好的地区。

  其中尤以爱沙尼亚经济实力最强,从人均GDP来看,刚独立时爱沙尼亚还不到3000美元,如今却高达2万3000美元,可以说把前三类国家远远甩在了身后。

  那么,爱沙尼亚到底是凭借什么,能够成为15国里发展最好的国家呢?

  独立之路

  从历史上看,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较晚,是在1940年完成的。在这之前,苏德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同意将三国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趁机控制了波罗的海三国。

  而在战后,爱沙尼亚在苏联工业化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按照苏联给加盟各国的分工,爱沙尼亚主要负责精密机床工业、化学工业、无线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产业,算是被安排在了工业生产的高端位置。

  这样就为爱沙尼亚的科学技术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而且从沙俄时代开始,波罗的海地区因为紧靠大海,沟通内陆,商业活动繁荣,所以一直比较富裕。

  在苏联时代,三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正好位列全国的前三名,爱沙尼亚人均GDP为苏联平均的140%,位列榜首。

  但是,这种经济上的领先,对爱沙尼亚的居民却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因为这意味着爱沙尼亚为了照顾其他地方,被苏联中央拿走了更多的物资和产品,产出和收益明显不平衡。

  而且爱沙尼亚和芬兰、瑞典隔海相望,相距不远。在二战之前,他们的差距并不大,可进入苏联之后,邻国的生活水平眼看着是一天好过一天,自己却是在原地踏步。

  这就让爱沙尼亚人对苏联的不满与日俱增,越发认为爱沙尼亚是体制的牺牲者,而隔壁的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也是类似的心路历程。

  所以在苏联末期,正是这三国率先起来争取民族独立,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苏联在1991年解体。

  爱沙尼亚独立之后,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回归欧洲”。

  为了摆脱俄罗斯的影响,获取西方国家援助与支持,加入欧盟就成了爱沙尼亚的主要目标。

  大量的经济、技术援助涌入波罗的海地区,欧盟的援助成为了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外部力量。

  西方援助

  虽然爱沙尼亚和欧盟是“郎有情妹有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直接确立关系,而是依然要走完固定的程序。

  想要加入欧盟,爱沙尼亚必须完成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私有化市场改革。

  从1991年开始,爱沙尼亚开启了大型国企的私有化,不过因为国家小,企业少,这种私有化的精细程度就比俄罗斯和乌克兰好上不少。

  爱沙尼亚在资产拍卖中,除了出价多少外,还非常重视竞拍者到底有没有管理能力,能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未来管理计划,这就把那些玩股权游戏的“倒爷们”拒之门外。

  爱沙尼亚欢迎外国集团参与竞标,故意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所以有效避免了国有资产被低卖贱卖。

  同时这也让外国资本加快投资爱沙尼亚,2003年爱沙尼亚累计吸引外资近80亿美元,而爱沙尼亚总人口不到140万,等于人均被投资了5700美元。

  大量的外商投资,不但是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而且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提升了爱沙尼亚的经济活力。

  另外,爱沙尼亚为了加入欧盟,在法律上也非常配合。

  爱沙尼亚明确宣布,欧盟法律的原则应该被当作起草爱沙尼亚法律的原则。并且在宪法中规定,如果本国法律和接受的国际条约相冲突,那么国际条约要高于国内法。

  爱沙尼亚的诚意由此换到了西方的大量的援助。

  1992年,波罗的海三国被纳入法尔计划,大笔大笔的资金开始打进爱沙尼亚的户头。

  从1992年到1999年,欧共体/欧盟给爱沙尼亚提供了1亿8000万欧元,70%的企业扶持都从法尔计划中受益。

  同一时期,美国也鼓励自家企业去三国设厂,还通过基金会向爱沙尼亚提供了3000万援助,另外还有不可计数的食品、粮食援助。

  这么多资金,对于国小民寡的爱沙尼自然是大补。

  1992年刚刚独立的时候,爱沙尼亚全国企业才不过2000家,短短两年时间,就增加到70000家,整个社会变得欣欣向荣。

  而爱沙尼亚的发展不但优于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甚至还要好过一些中东欧国家,因此它也被称为“波罗的海最亮眼的明星”。

  欧盟委员会在1997年,就认为爱沙尼亚达到了入盟标准,为此还打算让爱沙尼亚先于另外两国加入欧盟。

  不过这个想法让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大受刺激,想尽办法游说欧盟按照原来一块入盟的方案走,欧盟最后同意了这个意见,放宽了一些标准,所以在2004年三国是同时进入欧盟。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都沾了爱沙尼亚的光。

  不过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同样是在90年代获得了大量西方援助,为什么爱沙尼亚要比这两个邻居发展得更快呢?要知道,当时援助是按人头安排的,人口最少的爱沙尼亚分到的钱其实是最少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爱沙尼亚的另外两项特色:金融改革,以及重视教育。

  大胆改革

  在苏联解体的初期,因为经济一片混乱,原来的各个加盟国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爱沙尼亚也不例外,第一年的通胀率竟然高达953%。

  为了解决通胀问题,各国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办法,而这里头,爱沙尼亚是最为激进的一个。

  首先爱沙尼亚认为,用行政命令限制市场涨价意义不大,反而是让黑市交易持续存在,索性放开了所有商品价格,相信市场力量会让物价回归合理位置。

  同时,爱沙尼亚是15个原苏联加盟国里,第一个弃用卢布、发行本国货币的国家。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措,因为当时看起来,卢布虽然走弱,毕竟还是一套成熟的货币。反过来要从头建立一套货币,风险和不确定性都相当高。

  但在爱沙尼亚看来,卢布是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货币,而且还很容易受到俄罗斯等国的拖累,不如另起炉灶,来稳定物价。

  而且,爱沙尼亚发行的克朗,直接盯准了德国马克。并用本国的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保证汇率不会大起大落,也不限制居民兑换外汇。而且在这个时期严控政府预算,勒紧腰带过日子,集中资源保证货币改革平稳完成。

  稳定的货币提振了民众和市场的信心,熬过了一开始的挤兑危机后,第二年爱沙尼亚的通货膨胀率就锐减到了35%,货币改革大获成功。

  接下来在1994年,爱沙尼亚又推动了税务改革。

  当时爱沙尼亚总理马尔塔认识到,作为一个小国,低税收环境是吸引外国投资最重要的武器,所以他开始推进单一税制改革,把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统一确定为26%,后来又降到了20%。

  在税改之后,爱沙尼亚税制大大简化。在免税额度之外,所有收入都是同一个税率,公司未分配的利润也不征税,保证对各种收入只征一次税。同时取消大部分的税收优惠,避免有人在这样的低税率下,还想钻空子逃税漏税。

  税务改革让爱沙尼亚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2006年的时候,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高达77%,相比之下,全欧洲的外商投资的平均占比才是GDP的38%。

  而饼做大之后,就算是低税率也让爱沙尼亚财政收入变得充裕起来,这使得爱沙尼亚有底气在福利上加大投入,社保、医疗、养老慢慢都由政府负担起来。

  按照2019年联合国的报告,爱沙尼亚的家庭福利水平,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瑞典、挪威和冰岛。这和刚刚独立时的贫穷混乱相比,确实是一个世界发展史的奇迹。

  为了教育

  爱沙尼亚的高福利,同样体现在教育上。在当地,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全部免费。而除了免费,爱沙尼亚的教育政策还有两大特点,一个是促进公平,另一个是终身学习。

  在基础教育阶段,爱沙尼亚不准学校按照成绩和能力进行招生,更不准按照学生的家庭条件来区别对待,坚持一碗水端平,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

  只有需要特殊教育的,比如残障学生,才会得到额外照顾。

  而为了弥平地区和族群之间的差异,农村地区和俄语学校还会得到更多的补助。

  进入学校之后,爱沙尼亚秉持着“一个也不能落下”的原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年都要安排专职人员一个个地跟每一位学生面谈,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

  对于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学校就会实时跟进,并且因材施教,拿出个性化的帮扶方案。如果出现学生辍学,那学校更是“如临大敌”,要想尽办法进行介入。因为在爱沙尼亚,辍学基本是因为心理因素,学校还得提供心理治疗等专业服务。

  爱沙尼亚这一系列措施,也让它成为经合组织国家中,教育公平指数最高的国家。以数学教育为例,爱沙尼亚的校际差异只有13%,远远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的37%。

  除了教育公平外,爱沙尼亚还把“终身学习”列为国家战略,为此还拿出了《2020年爱沙尼亚终身学习策略》,巨细靡遗地对各个方面作出了安排。

  在《策略》中,爱沙尼亚认为教师的薪资水平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进而决定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的高低。

  所以,爱沙尼亚大幅提高教师薪水,从2005年到2013年,教师的年收入大涨了31%,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平均才涨了2%。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爱沙尼亚的师资水平由此不断提高。2013年经合组织对各国教师的专业水平做了调查排名,爱沙尼亚以9.8分位列第二,同样在这张表单里的还有中国上海,得分8.9排在十名开外,爱沙尼亚的教育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而除了老师教得好的,还得要学生愿意学。为此,爱沙尼亚建立一个及时的市场劳动力需求反馈机制。

  常态化地监测和预测市场到底需要哪一些人力资源,得到的结果向全社会通报,并以此作为教育投入还有开设课程的重要参考。

  同时,爱沙尼亚还会找来有关专家和企业雇佣者,一起制定既科学,又能反映实际需要的培训方案。

  这样一来,劳动者就可以清晰地了解,现在市面上什么职业最吃香,有目标更有动力去接受再教育,而且国家还有相应的补贴,更是大大减少了后顾之忧。

  爱沙尼亚对教育的重视,也使得其居民素质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学生测评项目中,排名不断上升,2015年的时候,更是达到了欧洲第一。

  而高素质人才,正是国家发展最重要的保障,也帮助爱沙尼亚这个弹丸小国,建立起了一大批技术密集型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如今的爱沙尼亚99%的公共服务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是名副其实的“数字王国”。

  回顾爱沙尼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的成功和“船小好掉头”,以及外部的援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是在独立后,有如此宽松友好的外部环境,爱沙尼亚的发展也不会这样顺利。

  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爱沙尼亚对市场和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于公平的重视,更是给国家的发展带来源源不竭的动力。

     【文/欧洲金靴,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金靴boy”,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6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