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对文化自信的再思考

2022-06-05
作者: 胡懋仁 来源: 昆仑策网

1.jpg

  曾经在前些天的公众号文章中谈到对传统文化在认识上的曲折性与复杂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其实还可以进一步地挖掘。

  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大有从根本上否定传统文化的趋势。当然,当时也有所谓“国粹派”,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而应当予以保护和保存。当时的国粹派被认为是守旧的、保守的和复古的。所以后来一直对这个时期的“国粹派”以及他们所坚持的观点给予了严厉地批判。

  今天看起来,虽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想让国家发展和富强起来,要走出封建文化的桎梏,带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然而,当时那种过分激烈的主张也确实让人们多少感到一些疑惑。中国的东西就真的一钱不值了吗?中国的传统文化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吗?不仅“国粹派”的成员们不赞成这样的判断,在大多数知识分子之中,多少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疑虑。

  当年的“国粹派”只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有多少精华的因素,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当时迫在眉睫的救亡图存却拿不出一点有效的办法来,这也是“国粹派”饱受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国粹派”们最终也没有可能在这场争论中占得上风。

  当然,只有争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关键还是要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爱国的知识分子们指出了可能的一条新路。于是有向往有期待的中国知识分子纷纷奔赴俄国,要看看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瞿秋白就以记者的身价去俄罗斯遛达了一圈,回来写了《饿乡纪程》。瞿秋白去的时候,正是俄罗斯粮食供应非常紧张的时候,因此瞿秋白那时称俄罗斯为“饿乡”。当然,除了瞿秋白,也有其他的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先后前去探访了俄罗斯。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与共产国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有大批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党员纷纷奔赴苏联留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解决救亡图存的问题,就很难避免照搬十月革命的经验和理论。

  这样在中国就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救国的理论和思路。最早的是要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这种观点在当时的中国还是有着较大市场的。在中共内部,要全盘照收苏联经验的观点也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此外,还有其他一切让人感觉混乱和眼花缭乱的理论。如那时无政府主义也颇有市场。

  如果大致划分起来,在国内,一派是欧美派,基本主张跟着西方资本主义后面学着走。但在实际上,欧美派之中也有一个买办派。买办派并不是要真的学着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去往前走,买办派更是为了这一小撮买办资产阶级的私利,从根本上来损害中国人民的利益,为帝国主义主子效力,而他们自己也从中大捞油水。

  在革命队伍内部,则有完全照搬苏俄道路的教条主义派别,这就是以王明为代表的一条错误路线。他们把苏俄革命的理论完全教条化,完全不考虑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欧美派和革命队伍中的教条主义,都是要走洋教条的道路。这两派都完全不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革命队伍中的实事求是派,一方面反对欧美派的买办道路,或者不赞成买办道路,但要走的也是模仿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这一派;另一方面,同样坚决反对完全照搬俄式道路的教条主义派。中共党内的实事求是派,主要强调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走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探索非常艰巨,需要克服很多很大的困难,因此这一条道路走得非常不平坦。

  而在这个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又来搞一个新生活运动。这个新生活其实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包括要强调儒家学说里的“仁义礼智信”。但国民党反动派搞的这一套,并不真的是要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主要是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服务,为国民党的反共反革命的政策服务。国民党反动派的这一倒行逆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其背了黑锅。从某种程度上,这似乎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更增添了某种厌恶,从而则更加厌而远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科学和严格的界定。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有“古为今用”的策略和思路。这都是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和辩证法的态度。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有效的,是符合实际的,而且也是对传统文化一种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的态度。

  然而,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新的中国需要有一个新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态度。应该说,新中国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其本身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和理论形态的一种成果。我们今天所认可的“文化自信”,绝不仅仅只是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接纳,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和发展,以及将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一个伟大的过程。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正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形成了有着强大组织力与凝聚力,这种组织力和凝聚力在新中国的革命、建设与发展进程中推动中国人民创造出一系列的伟大成就,从而建立在这种成就创造基础之上的一种对我们生活与劳动的所处在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自信。

  我们的文化自信所建立的文化基础,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创新的,不断进步的一个伟大的文化建设过程。它包括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因素,又揉合进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劳动中所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和新精神。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主要就是承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与精神因素,并且在新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中所创造的全部新的文化成果。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4条)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