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 | 掠夺性积累体制与人口再生产条件问题:关于市场工资率与饥饿地租的粗略辨析


  一

  如果劳动力的市场工资率,低于生命再生产成本,这个差额就叫做“饥饿地租”,以前,把这个归结为封建剥削范畴。与这个部分成本节约相关的利润积累,是以损害劳动者生命再生产条件为前提的,这样的积累条件和体制,依据马克思的看法,就称为掠夺性积累。

  恰亚诺夫在讨论佃农与地主关系时发现:如果耕地稀缺,佃农彼此之间竞争就会过于激烈,相应地会推高地租,以至于会有佃农“主动地”向地主让度一部分自己与家人的口粮份额,基于过度竞争而提高的地租会形成一个均衡数字——远高于土地产出的利润率,其中高于佃农及其家人生命再生产需要的那部分地租额,就命名为“饥饿地租”。

  饥饿地租往往会出现在人地关系极度紧张,劳动力相对土地价格过低的环境中间,旧时代中国的农村状况,就是“饥饿地租”的普遍化。此时,劳动力价格过低,而土地和工具价格过高,以至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间,会逆向淘汰传统耕畜和新工具使用,不仅劳均工具水平和生产率会下降,还会带来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下滑,这个趋势称之为内卷化,这当然属于那种生产关系显著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二

  工资低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那个是剥削的秘密所在,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低于生命再生产成本;中特的一般积累状况,是低于劳动力再生产成本,这个叫做掠夺性积累,其差额依据恰亚诺夫的界定就是“饥饿地租”。

  潘毅教授区分了生活工资(足以补偿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和生存工资,后者仅限于劳动者自身的体能再生产,不足以养家糊口——这个才是劳动力再生产成本水平。因为生存工资的普遍化,就带来了农民工使用的普遍化——他们只能够回老家去低成本完成生命再生产。此种用工状况,也有人称为“半无产化”——还被视为外围国家劳动用工的一般境况,沃勒斯坦就认为:只有在中心国家,才实现了较高比例的无产化。

  在富士康公司中间,工人如果按照五天八小时上班,那他无条件地只能够拿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月工资,这样,工人就养不活自己了,不得不“自愿地”大量加班。在富士康“十三跳”之后,受到舆论的巨大压力,该公司也仅仅把工人的底薪,提高到略高于政府最低月工资水平之上50元。依据专门关注劳工问题某NGO组织的小范围调查:这样的工资支付状况,在珠三角是普遍的,而工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大量加班,平均而言,每个工人需要月加班80-120小时之后——相当于工人平均需要打1.5份工左右,才能够把月收入提高到3000-3500元左右,这才能够养活自己和在老家的家人。

查看余下6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