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下“七八点钟的太阳”,私有制里的“小镇做题家”
其实,如果可以,试问谁又愿意去当小镇做题家呢?
谁不想脱离“小镇”呢,谁又喜欢“做题”呢?
2013年,《中国商报》曾刊过一篇文章《市场化是中国教育唯一出路》,里面有云:
市场经济下的市场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方向市场化,人才培养差异化。就像大自然的山一样有高有低,像海洋一样有涨潮有落潮”、“30多年春天的故事,让中国坐上了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把交椅,我们同样期待着‘1978’的教育之春能如约向我们走来。
那篇文章发表的2013年,北京的学区房当年连续四个月上涨1500元。
也是到2013年时,中国家庭平均教育支出占比已经达到1/6。
当教育消费成为一项社会巨量产业时,这背后所体现的就是财富导向之下的中国教育分层。
毕竟在自由化的市场大潮里,是没有公平可言的。
除非你拒绝进入市场,拒绝参与教育竞争——课外辅导早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巨额支出的教育竞争。
这个时候去贬低挖苦这些孩子及其背后支撑着的家庭,实在是杀人诛心了:大家各安天命,莫哭莫闹,有的人走上年薪上亿的“艺人”之路还依旧不满足、妄图把编制也收入囊中,而有的人就只能埋头做题半辈子——赢者通吃vs苦命半生,你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想起特朗普回应美国新冠治疗贫富有别时的那句话: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
毛主席当年为什么要搞五七干校,为什么要搞工农兵大学,为什么要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什么搞“教育革命”……
他老人家当年的一切战略都是服从于一个思想:坚决不可出现贫富分化、城乡分化、阶层分化。
网络上曾有一段子:
某些省份的省委书记,也不如北京的一个街道办主任牛掰。看看人家抽屉里多少张贵族幼儿园、贵族中小学的条子吧。
80年代“学区分”、“就近上学”的概念出现,这是对1978年《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和1983年《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的指导精神的呼应。
尤为有趣的是,1978年的《方案》中明确提出:
以后要在重点中小学建设长期规划上,形成‘小金字塔’结构……
步入21世纪,「学区房」横空出世,小金字塔陡然形成了。
1958年,毛主席曾提出: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同年9月,中央发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亦有指示:
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将一个孩子驱逐出课堂真的是很容易的,容易得就如同把一个阶级驱逐出越来越聚合化的水泥大都市、钢筋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