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大寨精神」永放光芒
四十二年前的今天,1980年7月18日(农历1980年6月7日),《人民日报》转载刊登《山西日报》发表的总结推广大寨经验“严重教训”的长文,盘述“农业学大寨”的所谓“历史弊端”,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所谓“乱树典型、神化典型”以及用政治挂帅的办法推广典型经验的所谓“左”的做法,正式提出批评。
什么是“农业学大寨”?其依据的是毛主席于1963年发布的一项指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
次年夏天,毛主席又对国家计委领导小组的同志说:
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样,它不借国家的钱,也不向国家要东西。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诞生了如红旗渠这样的新中国标志性农业成就,使得大寨曾一度成为中国农业版图上的重要政治坐标。
那么,一个诞生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制度和毛泽东农村思想的运动,为什么会在四十二年前的今天被最高官媒批判呢?
1
还是先从大寨说起。
近代以来,中国的农业同世界上先进国家的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后,在特殊的国际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中国的农业任务极重,既要完成其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甚至资金),又要大力发展自身的存储,同时这一切都要在自食其力的条件下,务必要摆脱对国际粮食的依赖。
在这种境遇下,依靠党的领导、集体的力量而使在战乱中绵延了上百年的穷山沟改变面貌,堪称时代性任务。
由此,大寨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农业革命战线上的榜样。
大寨大队地处山西省晋中地区昔阳县海拔千余米的山区,属太行山脉,全大队八百多亩坡地分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分割成4700多块,土地十分贫瘠、水土流失严重。
在新中国之前,全村有一半多的人给地主当长工、打短工、赶牛放马,出外讨吃讨穿。
建国后,这里经过土改实现了集体化,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等同志的领导下,大寨人凭着镢头和箩筐等简陋工具,把全村的七条大沟和几十条小沟都闸坝垒淤成良田,阻止了水土流失,把全村的坡地修成了水平梯田,通过桔杆还田、大施农家肥、深耕土地等,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至上世纪60年代初,大寨发生了较大变化,零碎贫瘠的土地经过改造变成肥沃的良田,粮食亩产更是连年增加,1952年118公斤,1958年直接超过200公斤,彻底摆脱了民国时期歉收挨饿的状态。
大寨的成功,充分反映了毛主席经济思想的科学性:
资本主义社会里,国民经济的平衡是通过危机达到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可能经过计划来实现平衡。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