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为什么只有「他」公平?
推荐阅读:「二舅」的归宿绝不能是无害化、神像化
1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不久,新华网发文《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因》: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追求和实现公平正义为己任。
党成立不久制定的最低纲领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最高纲领提出铲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实际上就是要先后以革命方式和建设方式不断争取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毛泽东同志的公平正义思想,就集中体现在他一生为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而进行的思考和探索上。
毛泽东同志认为,中国共产党要“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他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一年后的12月26日,在毛主席120周年诞辰之际,人民网发表社论评述:
纪念毛泽东,是因为他倡导为人民服务,使社会公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什么是公平?
这是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不倦以追求的政治命题,它关乎民族文明之于纵向坐标的时代高度,也关乎王朝集体之于横向坐标的盛孱兴衰。
毛泽东主席为什么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工农阶级、被压迫民族和人群心中「公平」的象征?
马克思曾有认为:
近代历史是农村的城市化,而并不像古人所说是城市的农村化。
但是,只有毛主席打破了约定俗成的农民起义公式,他完全不介意在城市的对立面兴起一座工农堡垒,宛如在倒转近代历史进程的方向。
在主席1927年写的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这种倾向已十分显著。
当时年轻的主席在《报告》里不仅把农民看作革命的民众基础,而且把革命创造力和政治判断标准——这些前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们认为党才具备的东西,赋予了农民阶级自己。
革命力,变成了最底层被压迫群体的「自为力」。
在主席看来,不是党来评判农民的革命能力,而是农民来评判党是否足够革命:
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
一个令人啧啧称赞的历史性景观由此出现:为发达工业国家的城市工人阶级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斗争学说,被毛主席运用成为了落后农业国家的农民阶层的革命长枪。
并且,他不仅获得了成功,且在成功数十年之后几乎又是以“付之一炬”的决心姿态捍卫中年时创造的这份成功。
从这一点来说,毛主席掀起的武装革命运动和继续革命运动,都已然跳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传统抗争思维。
在他的眼里:我们不要在取代王侯将相,而是需彻底覆灭统治世界几千年的所谓王侯、所谓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