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经济学》批判
一、批判《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经济学是理论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批判《经济学》是理论战线一场严肃的斗争,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激烈较量。马克思主义必须、也一定会战胜现代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讲获得者、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权威人士萨谬尔森等著,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三本流行的教科书,发行早已超过100万册,而且被译为日文、法文、德文等各种文字,目前存在于西方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绝大部分是这本书的仿效品。”“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是资产阶级的重要的意识形态工具。萨谬尔森自己写道:‘每个人都知道,当一种思想写进这种书籍(指资产阶级经济学教科书——引者)中以后,不管它是多么不正确,它几乎会变为不朽的’。他承认,他撰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影响一代人的思想’。” (《译者序》 《经济学》第12版 总翻译和校阅高鸿业 中国发展出版社 第1、2页)可见,《经济学》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工具,是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斗争的工具,它直接影响“一代人的思想”。《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反映。正如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资本论》第一卷 第24页)因此,批判《经济学》,不仅是使人们从资产阶级的经济思想体系下解放出来,而且是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武装群众的头脑,运用科学的眼光来观察、指导我国的经济活动,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批判《经济学》对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我国来说,不仅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而其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二、与过去批判西方经济学的区别
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成为我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完全没有立足之地。在大学经济学系中,除了政治经济学专业还讲授一些西方经济学外,其他专业只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完全不讲西方经济学。
作为50年代大学经济系科的学生,我根本没有接触过西方经济学,70年代初期重新回到大学的经济研究所,也没有接触过西方经济学。
改革初期,兴起了一股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热潮。“----对西方经济和西方经济学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具体地说,一些人对于西方经济学,从过去的陌生变为某种程度的目眩,-----出现了对当代西方经济学不加分析、不加鉴别和盲目推崇的倾向。后来,直到最近几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盲目排斥走向盲目崇拜的现象似乎有变本加厉之势。”这时一批老的经济学家如陈岱孙、高鸿业等挺身而出,明确指出现代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采取基本否定的态度。如陈岱孙发表的题为《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长篇论文,一开头把西方经济学定义为“在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中,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方面的经济问题进行探讨的经济思想体系”;高鸿业也在《经济学》的《译者序》中指出:“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是资产阶级重要的意识形态工具。”等等。(《经济学》第2页)但是,他们对于现代西方经济学在总体否定的同时,还保留部分肯定。如陈岱孙认为:“西方经济学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资借鉴:一是借鉴管理的经验和知识。二是在经济学分析中,广泛利用数学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