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爱玥:能战胜疫情,还怕战胜不了舆情?
昨天,在网上看到篇名为《为何赢了战疫却输了舆论》的文章,文章的水平还是很高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如果说文章有什么地方要斟酌的话,那就是对舆论过于悲观了。
网络上的“大聪明”太多,无论你怎么做,总会有人要出来表现“独立思考”的,所以,网络上的舆论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当成判断的标准。
差不多十年前,我就把公知定性为“脚气”。为什么这么说呢?脚气很麻烦,动不动就痒,痒了就要抓,抓了就会疼,但真要说脚气对一个人的健康有多大影响,恐怕也不至于。所以,别看公知在网络上“春风得意”,现实里真正附和公知的少之又少,至少我的朋友(现实)中没有谁把公知那套当真的。
大家别以为我写了很多怼公知的文章,好像我的朋友是受了我的影响似的,事实上,我在现实里从来不谈公知,怕恶心到别人,也恶心到自己。更不要说,我现实中的朋友压根就不知道我在网上姓甚名谁,他们看没看过我的文章我不清楚,但他们对公知的厌恶,与我真的没多大关系,倒是我会饶有兴致的听他们说公知如何如何,颇有“吾道不孤”的喜悦。
这么说只是为了让大家更客观、理性的看待网络舆论。网络归网络,现实归现实,别看网上公知叫得欢,“与病毒共存”也好,“群体免疫”也好,现实中大家就当笑话听的,就算那些在网上胡说八道的人,在现实中大多也不太可能说的。网络是虚拟的,他们想信口开河就信口开河,但现实里,他们就必须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至少他们不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怪胎。
抗疫政策好不好,抗疫成就大不大,大多数人心里都是有数的。这两年,我们先是迅速地解决了武汉疫情,之后大小数次疫情都是局部的,从未有过像美国、英国那样到处都有人感染,哪里都不安全的情形。
就拿成都来说,9月初的疫情之后,大多成都人的生活早就恢复正常了。这就是“动态清零”的优势所在,用局部的少数人暂时的封控保障大多数人的正常生活,而不是像英美那样先摆烂后弃疗,后果就是所有人先比谁的钱更多,再比谁的命更硬。
昨天还有人说他在美国感染了几次依然啥事都没有的,我不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但我还是祝他好运,怕只怕一个人不会一直那么好运,或者说,就算他一直好运,总有人不会像他那样一直好运的。
别看“动态清零”有人发牢骚,那终究只是牢骚,要是真像西方那样“躺平”,那就不是发牢骚那么简单了,或者说,有的人还能健康的敲着键盘发着牢骚本身就说明了“动态清零”是多么正确,别的不说,那死于新冠的一百多万美国人连发牢骚的机会都没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