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民: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简史与影响
【摘要】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是1944年英美主导44个盟国通过的货币合作协议,其关键第八条款是加入国同意有限开放货币主权。最初仅有美国控制的3个拉美国家承诺,直到1961年2月, 9个西方盟国才承诺,美国却借此用高美元汇率低价进口物资,支持对外战争,给西方盟国造成严重通货膨胀。1971年5月西方各国纷纷下令停止美元兑换,使美元退出国际结算。此前一共才有35个国家同意第八条款,不到全世界五分之一国家,主要是西方盟国和美国控制的拉美国家。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不再兑换美元,使西方国际货币协定崩溃。1976年美国和西方各国修改了协定,取消了承诺货币可兑换黄金要求,采用浮动汇率。1997年美国试图修订协定,要求加入国承诺开放资本项货币主权,但没有得逞。美国借协定宣传美元是“国际货币”,是意识形态谎言,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侵占了很多第三世界国家货币主权,掠夺了大量财富。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1]是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同盟国家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通过的货币合作协议,主要目的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协定要求加入国自行确定货币含金量,从而确定汇率。当时还在战争时期,各国经济都很困难,难以确定货币含金量,协定中只列出了美元的含金量。其关键条款是第八条,要求加入国不得限制他国使用外币支付,等于要求加入国对他国开放货币主权;但同时要求承诺负责兑换他国因经常项目往来所获得的本国货币为对方货币或黄金(后来修订为特别提款权),从而防止他国不受限制地印钞购买加入国的经济资源,侵犯加入国的货币主权。例如,按照协定要求,美国政府需要向中国政府承诺,兑换中国因贸易获得的美元为人民币或特别提款权。由于美国政府不储备人民币,而储备的特别提款权远少于我们的美元储备,无法满足协定要求,中国就能以美国违背协定为理由,禁止美国和其他国家使用美元从中国进口物资,从而可以终止美元对中国货币主权的侵犯。协定实际是要求加入国承诺有限开放货币主权,可以自行根据贸易需要决定持有的外币数量,从而决定了货币开放程度,也就是货币主权被侵犯程度。是否接受第八条款,就成为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接受第八条款的国家,又被负责监督执行协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之为第八条款国。
当时除欧洲外,拉美国家是名义上独立,实际大都被美国资本控制;其他地区大都是英法殖民地,真正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很少,参加会议的第三世界国家多是支持反法西斯势力派出的代表。此前英国为获得战争胜利,不得不拉拢殖民地,和美国一道发布《大西洋宪章》等宣言,承诺让他们战后独立。英美组织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合作,其主要目的是,美国试图通过协定,让英国对美开放殖民地货币主权。而英国试图通过协定,获得美元,支持战争。虽然当时英镑号称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但美国并不承认,英镑主要在英国控制的殖民地流通。协定规定各国可以用本国货币和少量黄金出资,从而可以无偿使用一定额度美元等外汇,用于进口美国物资了。最终通过谈判,美国共出资31.75亿美元,使英国获得的美元很有限,其打算大部落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