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绝对数与有效生命
绝对数与有效生命
清闲的时候,找了位美国人聊天,因为关系较好,说话也就没啥禁忌,既问了收入,也问了支出。从绝对数看,该朋友在美国的收入比他在国内收入高。从实际消费看,他在美国只能做到收支平衡,生活质量事实上降低了。
从我自己看,今天的收入应该是十年前收入的近两倍,实际支出收入比也在降低。然而,我并没有找到太多支撑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证据。
私下经常在想,不管美国人、中国人还是哪国人,你再怎么活得有滋有味,无非就是吃穿住,只要解决了吃穿住,收入绝对数的膨胀意义不太大。人,难道还能过神仙生活?
有年轻人提醒我:“是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你不知道富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人家购物的商场都不一样,白菜都是50一斤,一根黄瓜要100元,人家的一双拖鞋可卖到5000元,墙角里摆的垃圾桶可以抵得上你家的冰箱价格,你一年的收入不够人家买个手提包……”
哈哈哈哈,这有啥限制想象的?这还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神仙消费,在这些人面前,我当阿Q不觉得有什么不恰当,他们的黄瓜吃了能延年益寿吗?他们家的垃圾桶里能倒出仙丹吗?
鸟儿,猴子,狮子,鱼儿,蚂蚁,一辈子不用找工作,每天啥事都不用干,它们的日常就是找吃的,一辈子活着,除了吃,就是休闲。
人,跟动物有区别吗?
有区别,人不但要吃,还要吃好,要在裸体外面加些衣服,要给自己建个享受的窝。
没区别,人,动物,最终都得有一死,动物有生老病死,人也有生老病死,不是有了医疗,人就比所有动物寿命长,乌龟一辈子最清闲,长寿的能活到两百多岁,你人类恐怕达不到那个限度。
所以呀,咱们做人,要多点简单的自然主义,不要过度沉迷于追求绝对数值的增长。
人要超出自然生命的范畴,就给自己增加了两项需求:幸福感,安全感。
仔细考察这两个需求,实际上又可以归结为一个——欲望。
所谓的幸福感,就是要满足自己越来越多的欲望。所谓的安全感,就是想让自己活得更久,让灾害、灾难和病痛都远离自己。
吃,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才幸福呢?吃跟收入绝对数有什么关系?
简单点,想吃啥就吃啥,那就是幸福。
中国人对吃的幸福感,准确地讲,更应该称其为“口福”,并不是肚子饱和营养足的需要,从吃七八分饱的时代过渡到吃十分饱的时代,绝对收入并不需要增加多少,对营养的需求大体也一样,没有一种大吃大喝的口福满足感属于补充营养的需要。
就算是把口福、肚福和营养三大需要都满足,其对收入的绝对数值增长速度也不是那么迫切,从七八分到十分,只需补足缺的那一块就够了,至于价格因素引起的增长本身与需求是无关的。一斤猪肉,过去只需要0.7元一斤,现在可能需要25元一斤,同样的一斤肉,吃现在的一斤肉跟吃过去的一斤肉,在满足饱和营养两方面,绝对不表明现在有超越30倍的好处,甚至在口福方面还不如以前,物价涨,要求收入涨,但这两个涨幅绝不等于生活质量也是这个涨幅。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