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之浅见
目 录
一、地球生物与起源
二、生物属性与生命本质
三、生物画像
四、人类的属性
五、人类的劳动
六、人类的意识
七、人类的个体与群体
八、人类与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
九、人类的发展
十、人类社会的发展
十一、人类的侵略战争
十二、人类的暴力革命
十三、人类社会发展近况
十四、中国封建社会
十五、毛泽东与社会主义新中国
一、地球生物与起源
地球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即,是由种种化学元素或单一或组合成某种化合物质而构成的。这些物质相对来说,有“死”的,也有活的。“死”的一般是指静止的、缺少形态变化、没有新陈代谢、没有生命气息的物质,如空气、水系、矿山、枯萎的树木等等;活的就是指会自主行动、形态不断变化、有新陈代谢、有生命气息的物质,如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通常人们把活的物质统称为生物。
地球伊始并没有什么生物。有赖于地球在太阳系中得天独厚的天文条件,地球上那些固有的“死”的物质,往上追溯,在经历了地球环境亿万年的影响与作用后,竟慢慢地演化出了一些能自主分解、吸收某些其它物质而存在、会死去又会续种的活的物质来。虽然这些物质的原始形态很简单,但久而久之,因各自基本的物质构成因子有所不同、地处环境条件差异,进化的程度、繁简和形态等也自然而然地有了各自的特征特点,最后形成了现在千千万万种各式各样、相对于“死”的——活的物质来——生物。而且,在这些生物的起源、进化及生存过程中,它们的存在始终与原先的“死”物质密不可分,有着严重的依存关系。不仅如此,不同的生物种群间,在种群的生存关系上,也似乎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固的关联现象,构成了一派地球生物独一无二的生态风貌。
人类也是地球生物中的一个种类,只是人类进化得出类拔萃、鹤立鸡群,已与其它地球生物产生了巨大的生存距离;人类不但能为其它生物进行归类,为它们命名,并且能够以最大的限度为人类自己的生存而利用、影响它们。当然,人类作为地球生物中的一员,其生物属性,生命本质,与地球上的其它所有生物一样;即使在生存方式上,因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岁月中,逐渐形成了意识,强化了劳动,组成了社会,创造了文化,形式越来越复杂,内容越来越丰富,但生物生命本质的元素、现象、索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生物属性与生命本质
地球生存着数不清的生物,它们形态迥异,居处不同,所食纷杂,但总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就是:以地球固有元素合成进化的某类物质有一定的主观感知、本能驱动、外观形态,靠着不同的自主方式,分解、吸收其它一些物质提供的元素,让自己的物质形态保持着,并通过自身形态的逐步生长,在成熟期进行有性或无性的繁殖复制,而后,原有的形态衰老泯灭,繁殖、复制出的新的同质物质形态再次生长、成熟、衰老,周而复始,绵延不断;相对于其他静止、没有动态的物质,它们都有一个宏观或微观机体物质新陈代谢的动态过程;并且,大多的既成者,在漫长地形成进化过程中,虽然始终是以单个生命个体的形态存在着,却会以几何级数的数量繁衍、复制自己的下一代,或以种群群居的生存形式来保障自己物种的延续。
所谓生物属性,即是这些生物的基本共同点,核心就是生物个体或群体形态的生存与繁衍,也就是它们存在的价值、理由和权利。
生物的基本属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生物的基本形态却令人惊讶的纷繁多杂,这纷繁多杂既来自地球物质本身的多样性,也来自生物自身形态在自然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变异。
目前,以较明显的形态差别划分,通常把地球生物大致分成了动物、植物、昆虫、鱼类、微生物等等一些大类,也根据生物形态结构、生命过程的繁简,分为高级生物或低级生物。
所谓高级生物,除了具有较复杂的形态结构外,还有一个比较显现的生命过程感知和驱动现象,这一现象对一般生物来说,就是生命的本质本能现象。通常所说的生命啊,生与死啊,一般就是指这些存在的单个生物体形态是否处在生长、繁衍、衰老等机体新陈代谢状态过程中,本能行为还在不在;也可以理解为,某单个生物体形态是否还拥有着自身基本的生物属性,有着就是有着生命,或称活着,没有了就没有了生命,或称死了;无论什么生物形态,都可以这么辨别、确认。
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个活着的生物形态所拥有的自身生存、繁衍等生物属性的价值与权利,这种价值与权利是地球母亲所给予的,处于一切生物伦理的顶峰,至高无上,是任何一个其它生物都不能予以无辜剥夺的,在生物与生物间是绝对平等的。
三、生物画像
一个具体的生物诞生了,要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行使自己生命权利,就必须使这个生物在自己物种单个生命周期中承载自己生命的形态始终存在着,还需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
地球生物形态的多样性,使各类生物具体的生存方式迥然不同,但最终还是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运用自身形体机能,找寻对象,以达到获取维持自身形态新陈代谢所需的某些物质;二是寻求或建造某些环境场所来保障自身形态存在的可能和安全,避开来自自然环境、其它生物等对自身形态生命带来的威胁。而后,在个体形态生长到一定的成熟期,经过生物物种形态自身形成的一定方式,繁衍下一代。在生存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繁衍条件就基本取决于生物形态本身了,与外界环境关联不大。比如,常见的哺乳动物,它们或食肉,或食草,有的生活在山林洞穴里,有的生活在草原田野上,一般都靠近水源;生长进入繁殖期后,它们就进行雌雄交配,雌体怀胎一定时间后就产下一个或数个幼崽。再比如,各种植物,大多生长在地表有水、光照充足的地方,靠自己的根茎深入泥层摄取多种物质元素,让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以维持自己机体的生机并壮大,在自己生命周期的某一时段,或开花结果,或根枝再生,使自己的生物形态得以延续。
这是某个个体生物在单向理想状态下一般显现的生存方式与生命过程。
但从全方位的生态角度来看生物的生存方式,就会发现另一番景象,那就是绝大部分的地球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所需的食物对象不是别的,就是其它生物。因为,单个生物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虽说最终仍是地球本有的细微物质元素,但大多的生物必须通过进食其他生物,以自身机体功能来分解被食生物后才能达到吸收、获取的目的。缘于地球生物形态本身的多样化,按生物形态构建的复杂或简单,划分出高级生物或低级生物,逐级排序,低级生物往往成了高级生物的食物;按生物形态机能的强弱,大多的弱者生物成了强者生物的食物,即所谓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这样的话,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是否会越来越少,甚至灭亡?从生物属性、生命本质看,一个生物要活着就必须把另一个生物当食物,而另一个生物生命却同样拥有着无可争辩的生存权利,这不就成了生物属性伦理上的一个悖论?还有,单个生物生命处在地球自然环境中生存,因自身的机体能力相对于地球大自然的强大显得过于渺小,所以,也会常常因遭受自然力量不期而遇的侵害而中止生存,生命消失。对于这种生物现象,怎么解?解铃还须系铃人。生物间个体相食,自然现象对于生物的危害,如何确保生物总体数量及种群间的平衡,最后还是要由生物物种自身的基本属性——生存与繁衍来解决。其一,许多生物在绵延的生存中,采用同种单体聚集、彼此合作、能力叠加的生存方式,以抵抗自然灾害与其它生物的侵袭,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自身的安全,避免了种群相对数量的减少;其二,单个生物体可以一次性以几何级数的量来繁殖下一代,也可以在一个生命周期内多次繁殖一个或数个后代,以繁衍的数量来弥补物种在生存中的损失,以保持物种在生态系中存有一定的数量。鉴于此,一切皆出自生物的属性,丛林法则也好,生存权利也好,这些都是生物界生物现象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
在地球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到底出现过多少物种,目前无法精确统计,但能生存到现在的物种一定是遵循了生物属性原则,在经历漫长的进化过程、优胜劣汰后,才得以生存繁衍到现在。生物间相侵相害、互惠互利的关系,大致形成了一条地球生物的生存链;各种生物独特、多样、机敏、顽强的生存个性,显示着地球生物的欣欣向荣与丰富多彩。
人类因为除了固有的生物属性,还具备了另一个特殊属性,所以,在长久的生存方式中,既脱离不了丛林法则,又让展现这种法则的方式,由像其它生物展现时显现简单、粗暴、直白而逐渐变得复杂、隐晦及模糊,并随着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生存的社会状态、劳动方式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四、人类的属性
曾几何时,地球上的许多地方都发生了深刻的面貌变化,一支队伍异军突起,用短短千万年的时间,创造了地球史上毫无先例的灿烂文明,成了这地球舞台上最耀眼的主角。他们不仅能够劳动,通过劳动创造工具,建造房屋,生产生存必需用品,而且,他们还有思维,有语言,有文字,有思想,有文化,有艺术;他们组建社会,交流合作,创立国家,发动战争,构建制度,设立科学,教育后代,制定法律,其活动能力已远远超越了地球上其它任何生物,这就是人类。何谓人类?显然,也要从人类的基本属性说起。
从本质与形态上看,人类也是一个生命的载体,其基本形态、构造与一般哺乳类动物大致相同,考古证明,人类就是从千百万年前的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现在的人类,除了大脑发达,直立行走,没有尾巴及多余的毛发,其它生理机制与恒温大型动物并没有多大差别,也是靠进食其它生物来维持自己机体的生命的,比如食以猪、羊、牛等动物肉类,吃稻米、蔬菜、水果等植物本身;繁衍后代的方式也是雌雄(我们称男女)两性结合,怀胎十月后产下幼儿;从生长、成熟到衰老,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即生命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生命现象与一般生物毫无二致,一不小心,生命随时可能中止。再从种群的生存方式上看,人类生命的载体也是以一个个个体的形态出现的,如果仅凭个体的能力来获得自身生存所需物资,或抵御来自其它生物、自然灾害等侵害,那是无法做到的,因此,人类自然的也是以种群群体聚集活动,以个体合作、凝聚群体力量的方式来保障自身个体生命的生存及安全的。由此,可以清楚,人类生存的根本本质、原始动力、生存过程及生存形态等,和大多的生物是一样的,以人类那些明显的生物特征来证明人类具有生物属性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上,从生物学角度归类,人类也确实是一直把自己归类为高级生物,或称高级动物。
然而,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不与其它形态相近的动物为伍,能够在经过千百万年后,从与猿类一样的生存到现在能够驾着飞船进入太空,呈现飞跃式发展,追根究里,就是人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除了本身固有的生物属性外,在此基础上,还渐渐具备了一个其它任何生物都无法获得的属性——意识属性。
什么是人类的意识属性?那就是人类大脑会根据自身需求、外部反映,借助形象语言文字进行一系列观察、学习、想象、推理、判断、总结、合成观点、形成理念等等特有意识活动,并形成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其中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人类的大脑会根据自身感官收集的内外反映进行意识活动,或称心理活动;二是大脑意识活动后形成意识结果,即判断、想法、结论、观念等;三是由意识结果指导自己的生物行为。
至此,必须指出,人类的生物属性是人类产生意识属性的必要前提;人类的意识属性不是人类固有的,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进化过程中,掺和人类的劳动逐渐形成、逐步完善的,并且,还和人类独有的复杂的语言功能机制有关;人类意识属性的形成过程即是人类由动物向人类逐步进化发展的过程,是人类脱离动物的根本标志。就人的个体生命而言,人的这个意识属性也不是伴随着人的个体生命一起诞生的,也是在人的后天里慢慢形成的。如果说生物属性是人的生命的全权代表,那么人的意识属性就是这个全权代表一生的参谋和忠实的服务者。
纵观人类历史,人类的生物属性是人类固有的,是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它人类与人类社会就不会发展,只有它人类与人类社会也不会发展。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靠的就是人类自身具有的生物属性及为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插上翅膀的意识属性。细细探究起来,人的意识属性源自生物属性,以生物属性为基础,为前提,可一旦具备了意识属性,人类就与动物有了明显巨大的差别。人类与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人类的所有智慧,就是人类生物属性与意识属性这两者之间既统一又矛盾、互相作用的结果。
五、人类的劳动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也就是说人类在远古时是和其它动物没有多大差别的,即使有也只是生物物种上的些许差别。但,也许就是这种生物物种上的那么些许差别,使人类的祖先,在像与其它动物一样为自己生命生存而进行一系列狩猎觅食活动中,多了一点点“心眼”,依靠自己并不发达的大脑思维和灵活有力的前肢,用散落的石块树枝等,加工做成了一点点原始的简单工具,使自己的活动效率略为提高。以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区别于其他生物本能的觅食活动,一切与人类为了获取生存必需物资所进行的有关思维、行为活动——如果给它一个笼统的名称的话,那就是——劳动。劳动是人类得以叫人类的基本前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然手段,更是人类拥有意识属性的最初途经。虽然人类初始的劳动很简单,但人类已开始和动物有了区别,开始有了简单、原始的“意识”,开始形成了原始社会,开始踏上了一条走向自身文明发展的道路。当然,这里所说的“心眼”并非是上帝的恩赐,而是指生物物种遗传学上多样鲜明的特征而已。
那么,人类的劳动对于人类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除了人类基本的生存本能需要,迫使人类进行劳动,劳动的终极目的,也还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但人类劳动所产生的丰富内涵决不止这些。
首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获取更多食物,人类的“心眼”让人类创造了一些简单工具,开始了简单劳动,其中包括简单的合作与分工。然而,即便是简单的劳动,运用工具所获取成果的效率肯定会有所提高,为此,人类就更愿意去动脑,创造更多更复杂的工具和劳动方式,人类的“心眼”由此扩充,渐渐发展成人类的意识。也就是说,在劳动的激发下,人类的“心眼”越来越复杂,促使人的大脑越来越庞大,“观察、想象、推理、总结”等等一些“心眼”活动,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最终形成了人类的意识。反之,人类的意识活动越来越强大,推动着劳动的发展,使劳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效率越来越提高,最终推动了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是人类劳动和人类意识互相作用,有着本质联系的一个方面。
其次,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人类劳动的涵盖面越来越广泛,劳动的引申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譬如:劳动的内容,从狩猎采集发展出了农业、手工业、工业等;劳动的成果,除了获得生存必需品,还演绎成了财富、资本;劳动的资源,不仅包括土地、土地上的附着品,还包括了劳动力和劳动工具;劳动分工,分成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劳动交换,引申出了产品的流通、货币;还有劳动技术,劳动创造,劳动合作等等。同时,劳动也派生出了一些相关问题,如:劳动资源归谁所有?劳动成果又归谁所有?当群体劳动无法满足群体生存后怎么办?个体劳动形成贫富分化后又怎么办?整个社会群体有谁主导,又会导向一个怎样的社会生存状态?所有这些,在人类的劳动和意识之间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意识领域,即人们的世界观;进而也衍生出了许许多多另类劳动。
第三,由劳动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各种不同意识,以时而矛盾时而统一的形式出现,时而对劳动及人类发展产生积极意义,时而对劳动及人类发展产生消极作用,但生命目的的明确和劳动目的的明确,人类最终总是会选择有利于人类劳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意识。尽管这种选择由于人类自身属性的原因使其充满了痛苦、矛盾和斗争,可是从人类进行劳动、产生意识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人类会因劳动、意识而向前发展,会使人类的生命需求和生命意识得到高度和谐的统一,劳动推动了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六、人类的意识
基于人类的生物属性,人类生命不容置疑地具备着两项最基本的本能需求,即食欲与性欲。食欲是为了人类生命的存在,性欲是为了人类生命的延伸,这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本质现象,更是催生人类劳动、意识与发展的根本基础。第一,人类的这两项基本需求形成了人类的本能意识,这些本能意识是一般高级生物都具备的,可称之为生物的条件反射,或称作人类的潜意识。这些潜意识包括:缘于生存需要的食欲意识,缘于繁衍需要的性欲意识,缘于养育需要的母爱意识,缘于血缘关系的亲属意识;还有,与寻求食物、群体合作、自我防护等相关的攻击意识、群体意识及个体意识等。这些潜意识支配着人类无论是早期还是当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第二,在这些潜意识支配下的人类生存活动,在人类诞生的初期,人类的劳动逐渐形成后,人类大脑还渐渐形成、催生了一些其它意识,并与劳动互相作用,形成劳动进一步细化,意识进一步扩充的趋势。只是,劳动源于潜意识,扩充的意识为劳动服务,因而,扩充的意识最终还是受制于潜意识。在这些扩充的意识达到一定完善程度后,以潜意识为基础,最终形成了现在所说的人类的意识。概括起来,人类意识就是人类自身需求、外部存在及对此作种种相同或不相同的观察、认识、想象、推理、判断等等在大脑里借助语言、形象进行反映,并能通过语言、文字、形象、行为进行表述、表达。细细罗列,这些意识除了原有的潜意识外,还包括思考、想象、学习、工作、创造、教育、交流、艺术、宗教、道德、婚姻、经济、利益、价值、是非、法律、统治、阶级、等级、革命、社会、国家、民族及环境、资源等等等等意识。
由于人类与人类社会是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的意识也是一点点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会有不同的意识反映,人类文明的产生和提高、前进或后退,都和它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但无论人类有多少种意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类的潜意识,包括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以及和人类劳动有关的一系列意识,归结起来,就是人类的生存意识。其它种种意识不过是生存意识的外延与扩展,或者说是高级表现形式。人们通常说的社会文化现象,就是人类意识通过语言、文字、艺术、劳动及其他各种行为方式在人类社会中的展现,形成人类与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人们可以透过人类的文化现象来确认人类意识的各种踪迹。
中国有句古语:人之初,性本善。其实人在刚出生时是无所谓善与恶的,有的只是生命的本能,或者说是潜意识,饿了想吃,冷了需要温暖。以后,随着人的生理机体慢慢成长,源于潜意识的意识,在本能的作用、哺育者的教养、社会文化意识的灌输熏陶和自己生理遗传机制的刺激及感悟下,慢慢地形成了。虽然内容与涉及面,从表面上看,远比潜意识丰富得多、复杂得多,但核心还是人的生命的基本生存需求。并且,因为生命的目的在获得生存保障后,还要有一个延续的保障,所以在人的意识里,在机体生长到一定程度后,还要有一个对异性的性的需求,这使人在以后意识的扩展中又增添了许许多多复杂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有关于此的直接或间接的意识。然而,不管这些意识怎样,缘于生命的本质,服务于生命的需要,以生命存在高于一切为原则,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是无可厚非的,没有善恶之说;于人是这样,于动物就更是如此了。
七、人类的个体与群体
与其它某些生物一样,人类终究是以个体承载生命的形态存在,以群体集居的方式生存,既强调个体生命应自主地活着,又不能脱离群体、失去群体有效的庇护,所以,人类的个体与群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关注人类与人类社会许许多多问题和矛盾时,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核心的切入点。
有关人类的个体与群体,在这里分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用于人类生命形态相对数量范围的指称,一是指人类意识中根据人类生命形态相对生存范围决定利益范围趋向的意识。这两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先说说人类的个体与群体在用作量词概念上的相关议题。
作为人类生命的存在形式,人类是以一个个单个的生物体形态来承载生命的,并通过一个个单个生命载体来体现人类的生物属性,实现人类生命的价值,因而,所谓的人类即是指每一个富有生命气息、活着的人,换句话,没有一个个活着的人,就没有所谓的人类。但是,相对于地球上其它众多生物的侵袭、大自然固有的严峻,人类个体生命获求生存的能力则显得非常脆弱,所以,以一个个单个生命体聚集合作、组成人类社会形态的生存方式自然成了人类生存不二的选择,也就必然形成人类的生存群体,或称人类社会。就像人类当初一个个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组成的原始部落。现在,以一个个国家形态组合成人类世界,就是当代人类社会一个个相对范围内的人类生存群体。因此,人类的个体与群体是一个现实、客观的概念;人们在考量人类个体时必定要考量人类群体,考量人类群体时也必定要考量人类个体。这是一个议题。
另一个议题。如果绝对地来理解人类的个体与群体,那么,人类的个体就是指一个个具体活着的人,人类的群体就是指整个人类。但绝对的事用于现实问题往往是不靠谱的,所以对于人类的个体与群体指称,也只能以相对的事实范围来做参考。在人类现实生存活动中,由于人类自然利益关系的划分,人类在渐次发展中形成的社会形态,使人类社会的个体与群体具有了不同范围、不同层次、彼此关联的相对概念。从当代人类社会构成形态看,人类的个体与群体,一般是以个人、家庭、经营组织、民族国家等相对人员数量、相对利益范围来划分的,层次以拥有相对人员数量、相对利益范围的大小来逐次递进。通常,个人个体为最小范围、最低层次,民族国家群体为最大范围、最高层次。在还没有形成人类社会总体利益框架下,除每个具体个人可作绝对个体指称外,其他如家庭、经营组织、民族国家等都能兼具相对的个体或群体指称。比如,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经营组织,一个民族国家,能用“一个”来指称的,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个体,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除了“一个人”,家庭、经营组织、民族国家等都可以看作是一群人,即群体。这样,如果每个个人是一个个体,那么与之对应的家庭、经营组织、民族国家就是层次递进的群体,反之,民族国家是一个群体,则经营组织、家庭、个人就是层次递减的个体。彼此在人类社会总框架下形成关系,就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民族国家作为一个独立利益群体,无论大小,与其他国家并立,既可形成一个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可形成一个群体之间的关系。总之,人类的个体与群体既有基本的划分、又有相对的层次,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唯一不同的是,群体相对于个体而言,群体具有较长的延续性。
再说说人类意识中的个体与群体。
出于人的生物属性,在人类众多的意识中有一对占主导地位、既统一又矛盾的常态意识,即人类的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且这两种意识常集个体生命形态于一身(即所谓的天使与魔鬼合于一身)。也许这两种意识最初的集合,就是来源于雌性的哺育因子,雄性的觅食因子。
那么,什么是个体意识?什么是群体意识?个体意识源自生命存在形式的本身,即生命的存在都是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个体形态上的,个体潜意识地会强调自我优先;群体意识源自人类生存方式的必然,即个体的生存离不开群体合作能量的庇护,维护群体的重要性自是不可或缺。当然,和个体与群体量词指称范畴的相对性一样,这种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涉及范畴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现实中,在生存、生活中遇到利益问题不可调和时,就自然会在人们的意识里进行反映、衡量、判断,再由人们选择或是个体或是群体意识来做为人们面对问题时的行为导向。而这时人们的意识里,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常常会发生矛盾,毕竟,人类生命的具体显现与承载是落实在个体身上的,而个体生命的实感、脆弱与敏捷使人类个体在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选择上,往往偏重于个体意识;而人类群体生存的属性则要求人类个体必须互相依存、团结合作与凝聚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人类个体在自然界安全的生存,群体意识舍弃不得。显然,现实中的人们在做这种意识反应时,或保持平衡,或偏向于某一边,不仅会考量个体与群体相对的利益范围、关系,还会有生物个性遗传、生存资源环境、个人社会身份地位、社会主流价值风气等因素参杂其中,不同的人们就会有不同的意识趋向及结果。
人类常常会处在一种选择中,这种选择,就是人类头脑中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矛盾的反映,或者说是一种斗争。在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人类的个体意识常常占上风,但随着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矛盾与斗争,使人类群体的规模由小变大,尤其是人类劳动由简单、个体化逐渐向复杂、社会化方向发展,人类的意识也就越来越认同群体的力量与合作,侧重个体意识也随之向侧重群体意识转移,以进一步推动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其间,人类数不尽的历史文明发展故事,就是由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矛盾的意识选择来演绎的。
八、人类与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
自从人类多了“心眼”,开始了最简单最原始的劳动后,人类的生存活动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自然会或多或少地打破原有收获与消耗基本持平的相对状态,随后必然会出现人口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人类原始劳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尽管辅之以随人类原始劳动而产生的原始意识,终究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够得以实现,与人类自然的繁衍速度相比是很难追赶得上的;加之变幻无常的自然灾害等常常影响人类的劳动收获,因此,一个人类生存进化过程中随人类劳动现象出现而必然出现的人类生存矛盾就诞生了,即人类的生存物资所需保障与劳动无法获得满足这一基本矛盾。
同时,这个产生于人类现实生存中,不管是作用于人类个体还是人类群体的基本矛盾,也必然反映到服务于人类生存的人类意识中,引发人类意识中的基本矛盾:即如何对待这一现实生存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以人类意识中兼有的个体意识来对待?还是以人类意识中兼有的群体意识来对待?不同的意识主导会导致人类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这一矛盾,从而产生不同的现实结果。比如,某个饥饿的人得到一块只能提供一个人吃饱的食物(先不说是怎么得来的),如他只是一个人,那他就只要一人吃饱了事;如他还有个孩子,那他是一人吃饱呢还是分一半给孩子,或是全给孩子?或者,他只是一个人,而此时他的旁边还有一个与他不相干但同样也是饥饿的人,那么他是一人独吃呢还是分一些给旁边的人?这就是人类生存中生存遇到的基本矛盾现象,及对待这一现象人类意识中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之间的基本矛盾现象。
从人类的基本属性、基本生存方式上看,在人类与人类社会形成劳动现象后,产生人类生存、人类意识中两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基本矛盾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并且,这两大基本矛盾将伴随着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存在而长期存在。这是因为:
一方面,人类实际劳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使人类进一步利用地球自然资源、全面获得生存保障物资受到了制约,况且,自然环境的不确定因素还会常常影响到人类的劳动成果,这些为人类产生生存基本矛盾提供了外在客观的条件。
另一方面,即使通过人类努力劳动,从平均、基本满足的角度看,人类生存暂且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出于人类对自身未来能否继续获得生存保障没有把握,及获得资源后能享受较高品质的生活,使人类逐渐产生了对生存资源拥有多多益善的贪婪心理,这加剧了人类生存基本矛盾的扩大和延续。
再一方面,贪婪心理加上人类对个体意识的偏重,及人类实际个体间劳动能力的差异,形成了人类拥物私有,及在拥有数量上的巨大差别;而更多资源的拥有,既能为再次获得资源打下物质基础,又能因此形成对缺少资源的弱者压迫与剥削的强势;为此,激励了人类对生存物资的无穷追逐,这种人类社会形态及依附的人类意识,常常促使人类与人类社会的生存矛盾走向极端。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而事物的矛盾即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人类与人类社会产生两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基本矛盾后才得以展开。这两个基本矛盾,一个产生于人类劳动领域,属于人类生存现象中外在的客观的基本矛盾,体现的是人类生物属性中面临危机的一个方面;另一个产生于人类意识领域,属于人类生存现象中内在的主观的基本矛盾,体现的是人类意识属性中意识能动的一个方面。人类的这两大矛盾,一个形成基础动力,一个形成能动动力,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使之成为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提高,有时也成为阻碍的一个根本因素。
九、人类的发展
就像一个人从嗷嗷待哺到完全独立生活,中间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人类从茹毛饮血到成为地球生物中的佼佼者,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为了认识这个过程,先重温一下一个老问题,即什么是人类?答案是:人类就是指我们既有生物属性,又有意识属性,会思考,能劳动,聚合成群体生存的一个个高级生物生命形态。因此,人类的发展,即是人类意识、人类劳动及人类形态机能的发展。这三者彼此关联,互相作用,不仅推动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中,意识发展最为关键,劳动发展最为复杂,机能发展最为缓慢。
先来看看人类发展的初始。
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着人类要生存,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获取生存物资,就必须通过自身的机能来达到获取生存物资的目的。当人类还在行使与其他高级动物一样的方式觅取生存物资时,“人类”还不能称之为人类,只能称作高级动物。毫无疑问,现在无法确切知道还是高级动物时的“人类”是从哪一天起开始多了“心眼”,开始运用树枝、石块,制造些简单工具,使用简单的工具帮助觅食,但是,可以以此作为依据,把多了“心眼”、能制造、能利用工具获取生存物资的高级动物始称为人类,把一切和人类获取生存物资所相关的“心眼”、行为等活动都称之为劳动,这样,就可以认定,从那时起地球上开始有了人类,人类开始有了简单的劳动、简单的意识——“心眼”,开始形成了原始社会。随后,人类劳动激励、强化了人类意识,人类意识深化、拓展了人类劳动,两者互相作用,共同发展;同时,还促进了人类形态机能的发展,使人类形态逐渐发生变化,如大脑扩展、直立行走、毛发减少、语言出现等等。这是人类发展,尤其是人类劳动人类意识发展的初始,着重在人类获取原始生存物资的基本面上,并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
再来看看人类发展,主要是人类劳动与人类意识在人类发展中的大致内容与变化。
由于人类劳动与人类意识在人类发展中始终交合在一起,因此,为了厘清重点,粗略地把它们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人类对于物质世界认知的意识。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向自己生存的地球环境索求生存物资,就必须对自己身边的物质世界不断地进行探索、认识。经过人类长期刻苦地摸索、探究,从经验到理论,反反复复,由研制简单工具、构想简陋窝棚到栽培植物、炼丹炼金、观天测地,著书立学,人类最终形成了以现代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命名的各类基础科学,以及应用于宏观或微观世界探求的宇宙空间、光学电子、生物遗传等各类高端科技,为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人类意识在自然物质世界的活动、发展与成果。
第二,人类对于自身生存矛盾的意识。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人类遇到了生存矛盾,或者说随人类劳动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相关矛盾,引发了人类意识中关于如何对待劳动、对待自身利益的意识,开启了人类对自己生存、劳动、个体、群体等问题的关注,从而产生了人类私有、家族、民族、国家、侵略、竞争、阶级、压迫、剥削、等级、统治、反抗、团结、革命、法律、制度、公平、道德等等意识。这些意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渐渐形成一种社会文化,主导人类在遇到生存劳动矛盾时做出何种选择,其中一条贯串的主线即是人类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之间矛盾的意识。而关于这一矛盾意识在人类个体与群体意识中,由侧重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偏移;矛盾反映的基点,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的范围、层次上不断扩大、提高,就是人类发展的一个佐证。
第三,人类面对物质世界的劳动。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劳动。自从人类使用原始劳动工具,开始原始劳动后,人类就不惜一切地做出种种努力,借助自己对自然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把握,逐步扩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由简单劳动发展到复杂劳动,在劳动内容、劳动方式、劳动层次、劳动组织、劳动计划等方面不断多样、细化。以制作劳动工具、建造栖身房屋等为起点,到形成早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再到确立现代交通、现代商业、现代工业农业、现代高科技等,为人类自己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生存条件,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现代物质文明。
第四,人类面对自己同类的劳动。在整个人类劳动现象中,人类除了面对物质世界的劳动,也干起了一些面对自己同类的劳动,这些劳动就是侵略、革命及剥削等。侵略、革命大多以武力为手段,剥削大多以政治为手段,其目的都是掠夺或占有其他同类已有的劳动资源、劳动成果或劳动本身。这些另类劳动,有发生在不同区域各自生存的民族群体间,有发生在同一群体不同的劳动阶层中。它们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常处于一种矛盾和斗争中——因为,被侵略、被革命、被剥削的一方,也必然要反抗、要斗争。虽然,这种矛盾和斗争,最终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有所改变直至消弭,但是,从人类发展的具体过程、历史角度看,正是这些矛盾和斗争,在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只是,这种推动作用,与人类发展的阶段高度正好成反比,即:人类发展的阶段越低,它们的推动作用越大,人类发展的阶段越高,它们的推动作用越小,甚至变成阻碍;人类整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即是它们产生、存在与消亡的过程。
总之,人类的发展从起始到现在,无论是人类的劳动,还是人类的意识,有付出也有收获,有收获也有代价,就这样一步步走来。如今,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中点,面对外部未有穷尽的物质世界,面对自身有待提高的意识领地,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开创更符合人类整体生存的劳动形式,以早日达到人类整体真正的幸福。
十、人类社会的发展
毋庸置疑,大家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两种环境里,一种是自然环境,一种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外部形态,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内部形态。人类生存得怎样,不仅受外部形态的影响,同时也受内部形态的影响。好在,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奋斗中,以自己群体的劳动能力与意识能力,既改造了自然环境,也推进了社会变革,最终促进了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里,主要说说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先来看看什么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就是指一个个人类以个体聚集合作,组合成群体生存的形式,概括个体与群体全部现有的劳动要素、意识框架,构成或达到一种人类群体的生存状态。因此,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就是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变革与发展,其中的关键,即是人类的群体构架、劳动状况和意识主流等,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即是这些关键因素整体性呈现的变革与发展。现在,就以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基本形态,来看一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致历程。
第一,原始社会。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人类必须以个体聚集成群体,以社会的形态来共同生存,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就是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部落组成的。那时,部落分散集居,人口稀少,拿着简单的工具,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有“心眼”,少意识,所有的生存物资共同分享,生老病死,听天由命。极简单的劳动使他们过着极简陋的生活,总体呈现着一种自然相对的平衡,用现代话说,整一个“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奴隶社会。在人类“心眼”、人类劳动的不断进步下,人类的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并导致人口增加;随后,生存矛盾出现,刺激了人类意识的发展。于是,社会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侵略战争频发,部落领地或扩张或消失,出现了人类最初的国家模式,群体得以扩大;劳动层次层面拓展,劳动资源、利益变成私有,个体劳动能力的差异,形成群体中个体间贫富分化;精英统治集团产生,生成皇权、法典、监狱等;同时,出现以农耕为主,工坊工匠等为辅,用货币交换生存物资的经济现象,以及属于人类意识领域的文字、诗歌、舞蹈、宗教仪式、技艺传授、观测天象、编制历法、思想学说等文化现象。当然,社会等级森严,一部分人重重压迫着另一部分人,把俘虏或下等人员等视作牲口,或杀或卖随意处置,甚至以杀人为乐,常常造成被压迫者的频频反抗、暴动,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特征。
第三,封建社会。随着国家规模、劳动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原有的奴隶社会慢慢地过渡到了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态是:以家族、家庭为单位拥有劳动资源及利益分配的私有制经济进一步巩固,劳动形式进一步分散、个体化;以拥有土地对没有土地的劳动者进行压迫、剥削,形成了一个地主阶级,一个贫民阶级;最大的地主通过设立王朝、各级官僚机构、税赋等来统治管理整个国家,等级分明;整个国家以农业为基础,其它林牧渔副业、商业、交通、手工业、医药等逐步发展;教育、著书、宗教及各种文化艺术也同步发展,形成相应的社会文化意识。这期间,国与国之间的侵略战争并没有消失,尤其是国家群体内部社会矛盾尖锐时,造成群体凝聚力下降,容易被他国觊觎而遭遇入侵;而群体内部社会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也会常常爆发阶级暴力革命,这种暴力革命或失败,或建立起新的王朝。
第四,资本主义社会。一些西方国家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提倡人文主义,及随后的工业革命,催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与发展。其特征为:政治上,议会选举改家族王朝统治为以资本势力作基础的代理人统治模式,“淡”化政治压迫;经济上,一切社会劳动都商品化市场化,阶级剥削渗透到所有经济活动领域中;资本的高度集中与社会化大生产,一方面推动社会物质文明进步,诱导人们奢靡生活、张扬个性,一方面,将丛林法则演绎推进到国家群体层面,用民主、自由等口号掩盖推行资本扩张、弱肉强食、殖民主义,挑起世界大战、区域战争,并引发周期性的社会经济危机。
第五,社会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判析,导出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某些落后国家怀着对旧社会的不满,通过大众暴力革命,推翻了旧的统治,建立了新的国家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构建层面,以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维护广大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先进组织,创建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劳动层面,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大力发展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施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消灭压迫与剥削;社会文化层面,创导人人平等,人民民主,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倡爱国家爱集体爱劳动,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
第六,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由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而来的社会,而且必须是在全人类所有国家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国家模式消除,全人类在生存、劳动、意识、利益等方面真正合成了一个大群体后,才能够出现。虽然这个社会离现在还很遥远,但随着人类的发展,尤其是人类劳动与人类意识的发展,这个社会形态就一定会到来。那时候,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类劳动化繁为简,人类意识不再受个体与群体矛盾羁绊,整个社会又回归到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那时候,人类群体——社会管理全民化,全体关系和谐化,生产消费科学化,人与自然融洽化,人类生活健康化,个体活动多元化;而人类的一些常规活动都能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如,人类的娱乐活动即是人类的劳动活动,人类的学习过程,即是人类的生产过程等等,使人类生存活动,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于人类自己,于自然环境都能体现出一种最科学最简洁的关系,实现人类活动最大的优化。
以上,除了共产主义社会是未来的社会形态,其它几个社会形态或已过去,或正在分别展现。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变革、发展的趋向是:相对的人类群体不断壮大、凝聚,而不是缩小、分裂;人类劳动由分散、粗粝向集约、精致的方向发展;人类意识的竞争层面不断抬升,人类意识矛盾的基点也逐渐上移。此外,还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存在是为人类的生存服务的,推动人类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其实就是人类劳动与人类意识的发展;而催化人类劳动与人类意识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类生存劳动中存在的两大基本矛盾。这两大基本矛盾,一则来自于人类自身的劳动效率及人类在劳动中出现的个体间劳动能力的差异,一则来自于人类意识中对前一矛盾在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之间作不同的选择,以致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常常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常常出现矛盾和斗争。如果做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模型,就可以看出,人类原始社会就好像一条垂直线上的一个低点,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社会,随后由几个矛盾和不平衡的社会形态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作螺旋式上升,最后又回到那条垂直线上,形成一个高点,这就是人类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也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社会。只是,人类社会从低点到高点,现实的人类还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时间。
十一、人类的侵略战争
关注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战争的问题是一个绕不过、躲不开的问题。当然,说到战争,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刀光剑影,腥风血雨,炮火连天,横尸遍野,与所谓现代文明、注重人权等高等理念大相径庭。但人类就是这样,此时是此时,彼时是彼时,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还真是好玩这一套。对此,先不作道德评判,站在人类自身的角度去审视人类自身的行为,能有所启示就好。
关于战争,人类的战争包括国与国之间的侵略战争,还包括一些国内不同利益群体间的暴力革命,这里主要检视的是人类的侵略战争。
与地球上其它食肉生物一样,动物世界的食肉动物,为了生存,施展丛林法则,凶禽猛兽捕杀、撕咬、吞噬弱小动物,使动物世界充满了浓浓的血腥味。在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世界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也常常会上演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间互相持械搏杀,制造血淋淋、生灵涂炭的场面。这样的场面,一般称之为人类的侵略战争。这种战争,人类早先使用的是石块、木棒之类的简单武器,后来使用金属质的长矛、大刀等一类冷兵器,再后来炸药、枪炮出现,常规武器纷纷登场,现在,导弹加核弹足以多次摧毁人类自己生存的地球,可见人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战争是动足了脑筋的。
动物互相捕杀是为了生存,人类群体间的战争,说到底也是为了生存。
首先,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人类对生存物资充满了极大的渴求,人类存在一天,这样的渴求就涌现一天,不管是谁;第二,在人类生存与人类劳动过程中,人类群体渐渐出现了生存基本矛盾,在人类弱肉强食、个体意识主导下,以食肉生物具备攻击性的特点,自然有人打起了同类的主意;第三,这种主意激发了侵略者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以准备足够力量来挑起战争,以达到侵占别人生存劳动资源的目的;第四,侵略战争一般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类群体间,被侵略一方为维护自己的生存也必然奋起反抗,场面惨烈,不仅生命横遭杀戮,已有文明也毁于一旦;第五,人类群体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发展不平衡或不同,造成群体间综合实力差距,常常会被入侵者利用;第六,战争结果,或双方打平,双方损人损物,或入侵者成功,群体规模扩大,各种因素会在随后产生多种影响;第七,人类社会屡屡发生战争,给各方造成了极大的生存竞争压力,为使自己群体不被吞并,群体各方就会通过种种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手段努力强化自己,进而在整体上推动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第八,在人类与人类社会总体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人类总体意识还没有到达很理想的平衡境界前,人类战争现象的消失是很难做到的。
综上所述,人类群体间发生侵略战争,其主要根源还是因为在人类生存劳动中,产生了生存矛盾,而人类常以生物特性、个体意识来对待这一矛盾,尤其是在人类发展的低级阶段。虽说人类的这个生存矛盾在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直处于激化状态,但却如影随形,始终困扰着人类,以致人类群体间为生存利益互相侵害、互相掠夺、互相残杀的战争,在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频频发生,比比皆是。对此,该作如何评介?实事求是地说,既可站在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历史高度,也可站在人类自身实际生存的现实一面,因为,人类原本就是一个个体与群体之间辩证的关系。
从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角度看,人类战争的发生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它使人类群体不断扩大,催生社会形态改变,具有促进整个人类与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战争这种“劳动”形式屡屡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目前,人类地球上一个个拥有主权、独立的国家、民族和地区,大多就是通过这种多次侵略反侵略、兼并反兼并的战争,经过长期的社会历史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然而,战争的残酷,草菅人命,毁坏既有文明,终究不会是人类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必选方式。人类生命原则确定,人类的生命权与生存权是平等的。战争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间,进攻的一方是侵略者,想通过暴力手段来夺取其他群体的劳动所有,是严重地侵犯和损害了其他群体的生命权与生存权;这样的侵略行为不具有正义性,是非常恶劣的,是理所当然地要遭到被侵犯群体的强力谴责和竭力反抗的;保卫自己的生命,保卫自己的利益,人类生命平等原则的正当性无可辩驳。因此,站在被侵略一方的立场,反侵略的群体是正义的群体,反侵略的英雄是群体的英雄;在人类和人类社会还是以一个个独立群体形式存在的情况下,处在一个实际群体中,任何为自己群体利益不受侵犯而英勇抗敌的人都是值得歌颂和赞扬的。不能把一个从人类历史总体发展角度看在局部阶段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行为,和与之相反的从现实局部利益角度看也同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当作悖论。自然,战争就是屠杀,尤其是在屠杀同类,这血腥这残酷——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决不可能始终依赖于它!人类与人类社会终将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淡出丛林法则,淡出战争!
当前,人类和人类社会仍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和人类社会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世界社会格局也还是由一个个以自我利益为主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等群体形式矗立着,彼此间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等发展极不平衡,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等意识只是被裹着漂亮的外衣,变着花样,因此,一些自认为强大的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以种种借口挑起或大或小的侵略战争,在当今及以后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完全可能的,或者说是必然发生的。虽然某些区域没有出现激烈的交火战争,但没有硝烟的金融、资本、贸易、文化、意识等战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否则人类社会早就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还用得着一些人拼命地反对共产主义?一些所谓的“民主、平等、博爱、自由、全球化”等等提法,以现实社会形态看,不是伪命题就是别有用心,因为那些常常提这样口号的人是没有那样真正的意识境界与实际行动的,不过是为了掩盖他们自己的私利而自欺欺人罢了。作为一个现实的民族群体,大家所要做的,就是认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维护自己群体利益,统一群体意识,凝聚群体力量,减少内部矛盾,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仅要能抵御外来侵略,更要能对外部势力形成一定的威慑,以自己崇高的信念与实力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十二、人类的暴力革命
人类的侵略战争是血淋淋的,但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血淋淋的并非只有侵略战争,还有暴力革命。与侵略战争相比,暴力革命的双方不是两个竞争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国家群体内部两个对立的阶级,因此,更值得人们思考。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状态,有许多可以反映的侧面,暴力革命即是这样一个能剖析某个国家群体内部社会发展状态的切点。
从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看,与其说要探究人类社会的暴力革命,倒还不如说要先探究人类社会的剥削与压迫,因为剥削与压迫是产生暴力革命的前提;没有剥削与压迫,就不会产生暴力革命。所以,还是要先从了解人类社会的剥削与压迫开始,再了解暴力革命是怎么回事。
人类起始的原始社会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社会,之所以平衡是因为那时人类的各种能力都相当低下,只有一点“心眼”,一些简单劳动,一群人能互帮互助艰难地生存下去就不错了,没什么可争的。但是,人类的“心眼”在天长日久的劳动中慢慢活泛了,劳动效力也跟随提高,随即就出现了人口增加的趋势。人口多了,劳动也就分散了。一方面,以血缘近亲家庭、家族为单位,自寻劳动资源,自己劳动,自己收获劳动成果,自然形成人类最初的私有制劳动模式;并且,劳动内容、劳动技术、劳动产出等,也慢慢发生了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变化。另一方面,分散的劳动显现出人类个体间劳动能力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人类个体间劳动财富积累的差异(在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对土地的占有即是财富的拥有)。这是一个人类劳动发展的现象。伴随着这一现象,人类也遇到了一个问题,即:人类总体劳动效率的提高跟不上人类人口增加的速度,人类感到了生存危机。这种危机,既存在于人类群体,也存在于人类个体。于是,一切为了生存,人类个体意识主导人类不仅继续用心于开发利用自己已有的劳动资源,也琢磨起自己的同类,想通过掠夺自己同类的劳动资源来为自己增加生存资源;弱肉强食,于人类群体,爆发了侵略战争,于人类个体,产生了剥削与压迫。
人类最初的侵略战争把俘虏转为“奴隶”。奴隶是人类社会现象中首个被压迫被剥削的同类对象,奴隶主把他们当作日常战争工具或劳动工具,强迫他们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此时的群体虽大于以前,内部却等级森严,形成了生存状况截然不同的两个小群体。奴隶主随意处死奴隶,压迫重于剥削,以致奴隶们常常爆发暴力反抗。以后,侵略战争的频率相对减少,个体劳动力的价值逐渐提升,奴隶们也由原来受重压迫的身份逐渐沦为受重剥削的对象。
此外,分散的、私有制模式的人类劳动,人类个体间劳动能力的强弱,导致了个体间财富拥有的差别。当人类生存危机演绎到个体层面,穷人为了继续生存,向富人出卖劳动资源或劳动力,富人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向穷人收购或出租劳动资源,富人以不对等交换方式做成这笔买卖,两者之间的剥削关系就此成立。
那么,富人为何能推行这种不平等的买卖?穷人又为何不提异议而能接受下来?原因有三:第一,穷人生存陷于困境,无奈求人;第二,富人个体意识使然,贪婪逐利;第三,富人们以财富为基础,形成政治统治集团。这种统治,巩固私有制劳动,保护剥削关系,维护富人利益,并形成相应的文化意识氛围,以政治与精神双重桎梏形成对反抗者的压迫,使人类贫富之间的剥削关系得以长期维持。其结果是,富者更富,贫者愈贫,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硬生生造成了两个贫富差距过大、人数与财富拥有成反比的阶级,使大部分的贫困者生活生存得不到保障。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样的一个国家群体、社会形态,在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引导人们追逐财富,激励人们的劳动创造性,有利于人类财富的原始积累,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后续发展打下物质基础;一方面贫富两极分化,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使整个社会充满了生存矛盾,一旦矛盾达到饱和点,任何风吹草动,一场以穷人向富人武力夺取生存资源的血淋淋暴力革命就会爆发。
当然,这种暴力革命,或失败,或改朝换代,血腥拼杀的过程总是生灵涂炭,社会动荡,是一般的人们所不愿见到的;对统治者及剥削阶级来说,作为一种打击,或多或少也是一种警示。但是,警示归警示,社会私有制劳动模式、剥削与压迫现象,以及维护它们的政治统治始终没变,依然存在,那么,因果关系,过了一段时间,暴力革命的场面就将再度上演,一而再,再而三,有史为证,以致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社会兴衰周期率。
还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这种剥削与压迫现象,尽管在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对社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并不是一直如此,因为,人类群体间长期的剥削压迫关系,造成贫富差距,使整个社会财富向小部分人集中,不利于大部分人的生存发展,扼杀了社会整体性的劳动创造力,自然降低了整个群体社会的发展;并且,社会矛盾重重,群体凝聚力下降,也容易被其他国家觊觎而趁机入侵;至于暴力革命屡屡发生,其破坏作用,终究是一种对群体社会发展的伤害。因此,随着人类意识的发展,人类群体意识的抬升,人们在寻找一种破解这种现象的方法。
不过,也有人认为:剥削是由人类生物属性与个体意识所决定的,是合理的;有人成为富人是因为人家有能力,很勤劳,对社会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而暴力革命是无理的,是一帮懒汉想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是一种犯罪。对此,可作如下几点解析:
第一,剥削归因人类生物属性、个体意识,在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对推动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及合理性的,但人类的意识及境界是在发展的,人类社会也是在发展的,在一定历史时期有积极意义及合理性,并不代表它始终如此,反而,它的负面作用随着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会越来越突出。
第二,在人类劳动中,人类个体能力的大小、勤劳与否,与人类个体的财富创造积累有关,与人类之间形成剥削现象却并没有必然关系,如有,也只是条件关系;故而不能用所谓的个人能力、勤劳与否等来掩盖剥削的实质。
第三,一个富人可以拥有巨额财富,却不可能进行广泛性的劳动,把一顶“懒汉”的帽子扣在受他剥削、为他创造了大量财富却连自己的基本生存都难以保障的人的头上,是不是太过无耻?
第四,任何生命只要还有一线生机,是不会不顾及自己脆弱的生命来做以命相搏的事的。“懒汉”们进行暴力革命,只因被剥削被压迫,生存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为了自己的生存举行暴力革命,不仅被逼无奈,也符合人类生物属性、生命伦理——因为任何生命都有权利为自己生命的存在而奋起搏斗。暴力革命就是“懒汉”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群起搏命。
第五,没人喜欢暴力革命,它的负面作用也显而易见,也确实是一种通过武力来夺得别人财富的行为。可是,这样的侵夺行为若是个体行为,可以通过法律等国家机器来制裁,而当演变成一个广泛的群体性行为时,任何道义,任何法律对它都是无效的,任何说教、指责、评判都显得苍白,此时不分贫穷富贵,不分地位高低,唯一彰显的只是任何生命一样坚强,一样脆弱,生命本质的同一性。所以,只能说,要消除暴力革命唯有先消除剥削与压迫。
如今,人类与人类社会已经发展了一段相当的历史时期,人类劳动和人类意识也随之发展,可暴力革命仍时不时地在某处爆发或酝酿,不用说,那是因为剥削与压迫也还存在,社会生存矛盾没有消除,阶级斗争或明或暗。有人一脸悲悯地指责暴力革命,称其不人道,却不反对剥削与压迫,更不反对维护剥削关系的私有制劳动及与之相应的政治统治及文化意识,这要不是相当的无知,就是真正的虚伪,或者是一种意识的低下与卑劣。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人类的劳动与意识都在提升,没有人喜欢暴力革命,但要消除暴力革命就要先消除剥削与压迫及产生它们的一切条件。
人类对于没有暴力革命,没有剥削与压迫的社会的追求,使人类意识跃然上升。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出现,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无不展示着人类与人类社会美好的进程与发展的方向。有人一边高喊人权、平等、博爱、民主、自由,一边却拼命地反对旨在消灭剥削与压迫、提倡人人平等、创建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理想,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他们是多么的虚伪。人类与人类社会目前仍处在发展阶段中,丛林法则,生存矛盾和阶级斗争依然存在,人类对美好社会的追求还需付出艰辛的努力,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就像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人类与人类社会总是会向前发展的。
十三、人类社会发展近况
人类社会从原始发展到现代,走了约上百万年,真正算得上文明社会的不过几千年。今天,全世界七十多亿人口,分布在地球大陆各处,各国家各地区,林林总总的社会生存群体达二百多个,组成了现代人类社会。但是,就像人类个体间各自情况有所差别一样,全世界这二百多个国家社会群体,也是发展得参差不齐,贫富不匀,穷的穷,富的富;或内或外,常常为了各自的生存利益吵吵闹闹,打打杀杀。概括起来,这些差别不外乎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人口、环境等等方面,各有各的不同,社会实体发展不平衡。其中较为突出的社会群体有:美国社会综合实力最强,老牌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中国正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西欧资本主义色彩最浓,非洲总体社会经济落后。下面就简略说一下这些不同人类群体不同的社会现状。(此文写作于2014年)
第一,美国是现在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
在短短三百年,美国于北美迅速崛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一批带有西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对人类自我属性有充分认识,富有冒险精神与实干精神的人;二是有一大片丰厚广袤、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批人没有迷信,没有历史负担,崇尚丛林法则,善于图利与剥削。他们踏上新大陆后,一切以谋取财富为目的,把土著居民屠杀驱赶至一隅后,便在那片广阔富饶的土地上大展手脚,“勤奋”劳动,并随之吸引各方人士陆续到来,共享饕餮大餐。他们或从非洲贩来黑奴,在霸占来的土地上建起奴隶制式农庄,或开山建厂,设镇布市,搞起工业、商贸,一番剥削压迫后,财富逐渐雄厚起来,随后起事立国。立国后,财富集团在经济上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凭能力,展现到处谋利的任性自由,凭实力,大鱼吃小鱼机会平等,“自由平等”后财富迅速增长,资本高度集中;政治上个个都是老大,人人都能佩枪,有事“民主”商量,“淡”化精神压迫;文化上兼收并蓄,张扬个性,广纳各处精英人士,加速科技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他们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以谋取更大的社会利益,迫使自己社会群体意识在利益层面上有所提升,以致南北方吵吵闹闹打了起来;不过,他们毕竟都是聪明人,思想很快就统一了。现在,这个国家一方面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文明较为丰富,民众福利也相对较高,一方面把他们原本的经济制度给社会造成的经济危机及丛林法则意识,推进到国家群体层面,以国家群体利益名义,配以综合实力加武力,或通过资本、金融、贸易,或通过“民主、人权”、文化等,来影响、欺诈、干扰别国的社会群体,以继续为自己群体谋利。
第二,老牌社会主义社会苏联解体。
20世纪6、70年代,世界上有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是美国,一个便是前老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经过俄国十月革命实践胜利,于20世纪20年代初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当时的苏联,有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国土面积占世界各国比例最大。在苏联布尔什维克领导下,国家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大规模推进城市工业化、农村集体化,使这个国家的经济逐渐强盛,尤其是工业、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一度成为世界强国,显示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群体的巨大力量。20世纪40年代初爆发苏联卫国战争,虽然前期遭遇不小挫折,但终究以群体社会基础的强大而战胜了敌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国家领导人一茬换一茬后,凝聚力却在慢慢涣散,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初解体,又分裂成诸多独立共和国。俄罗斯作为苏联解体后兑换出来的一个最大国家群体,在原苏联主要工业、科技、军事等基础上,废除了布尔什维克领导,确立了实行半总统制联邦国家体制,虽一度经济严重下滑,但近年来恢复较快,只可惜不再是一个能与美国强硬抗衡的超级大国。此外,苏联解体后,前些年的车臣战争与近来一些国家的颜色革命、民主革命,也给这一地区造成了某些社会动荡。人类社会的发展,本应是群体社会的不断聚合壮大;个体生命生存于强大的群体社会得以庇护,本应是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苏联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群体遭遇分裂,无论如何,留下一些可供思考的问题是必须的,比如:这样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为什么会出现凝聚力下降?一个国家社会群体出现分裂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分裂的原因主要是内因还是外因?是大众所愿还是精英所想?等等等等。
第三,中国正在进行全面社会经济改革。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有五千多年的社会发展文明史,其中二千多年为封建社会,历史脉络较为清晰。在这过程中,中国社会群体一会儿统一,一会儿分裂;一会儿是个强盛帝国,一会儿又被其他国家欺凌;阶级革命频发,朝代更替也多。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发展迅速,中国社会就显得落后,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后,屡遭列强侵犯、欺凌,丧权辱国,使中华民族饱受苦难。为此,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与战争,最终,为民族大众利益、得到民族大众拥护与支持的、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于20世纪40年代末,建立了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独立自强自尊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但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并不顺利,虽取得了巨大成就,可遭受的种种干扰也不小。对此,毛泽东主席为确保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方向不变,发起了一系列群众运动,在党内及某些领域,对不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旧思想旧文化旧意识进行斗争,并进行了相应的制度改革。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后继领导人发起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全面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然,不管怎样,用大部分所谓社会精英较为一致的一句话来说: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继续改革来解决;不改革,死路一条。
第四,西欧国家资本主义色彩最浓。
这里所说的西欧国家主要是指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一些西欧国家。与其他人类社会群体发展一样,西欧各国也同样经历了由原始社会起始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也同样少不了彼此间发生大大小小、来来往往、为宗教为统治的各种群体战争,从远古时期到中世纪。他们漫长的中世纪,宗教盛行,社会发展缓慢,但末期的文化思想发展,尤其是文艺复兴运动,为他们后来的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启了这些国家社会的近代史。随后,他们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使资本主义在文化意识上、经济发展上、政治体制上于各国社会逐渐形成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色彩便在这些国家社会发展史中一抹一抹地呈现。先有最为暴力最为霸道的圈地运动,再有依仗武力到处实行资本扩张与掠夺的殖民主义,再是一波一波的经济危机引发社会矛盾,最后爆发卷入多国的世界大战,所有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弱肉强食、贪婪与自私、透着剥削成性的资本本质的灰暗色彩。而文化意识上反封建反迷信,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与肯定,及因对资本的追逐,激发对自然世界孜孜不倦的探求,催生科技革命,使这些国家社会的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加上他们原有的地域风情文化、古典浪漫主义、传统宗教氛围,让他们的资本主义色彩也夹杂着些许亮丽。现在,这些西欧国家随着社会与意识的发展,一边密切周边国家的联系,结成欧盟,形成欧元区,加强各国社会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地域上的合作,一边跟在他们的资本主义老大美国后面,继续挥舞着资本大棒,在国家群体层面上演绎丛林法则,打着民主、反独裁的旗号,干涉他国内政,继续着他们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
第五,非洲国家总体社会经济落后。
或许和地理自然环境有关,位于地中海南面、亚洲西南的非洲国家和地区,人类社会近代发展似乎对他们影响不大,与世界其他地区社会群体相比,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很落后。作为整块高原大陆,这里有世界最大的盆地,有世界最长的河流及大片的森林和草原,各种矿物资源、植物资源也都非常丰富,但约占总面积三分之一的沙漠,严重的缺水状况,或太干或过湿、变化极端的气候特征,使这里的自然环境于人类生存需求显得非常不利。而长期以来原始的专制统治、民族矛盾、生存艰难,使这一地区常常出现内战、暴力,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加上近代西方殖民主义对他们的压迫与剥削,种族歧视,让本来社会生存状况就已处于劣势的社会群体,面临的各种问题就更多更复杂了。因此,这里的群体国家社会普遍呈现一种政治局势不稳、文化意识落后、经济发展迟滞的状态;即便拥有丰沛的自然资源,但社会总体发展低下,导致开发利用不够,经济结构不健全,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制约,大多数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下,时有饥荒出现;进而,在教育普及、卫生保障、尤其是疾病防治等方面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以致这里的人均预期寿命较其他地方都要低些。目前,非洲大陆约有十多亿人口,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黑色人种为主。上世纪经过多方努力,种族矛盾有所缓和,与世界各方的合作开发、经济贸易也大有提高,并得到许多国家和社会团体的多项无偿支援,社会状态略有变化,少数地区也已较为富裕,前景看好,但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的群体生存状况、经济发展,跟世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依然是全球最落后最贫穷的。
十四、中国封建社会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目前有近十四亿人口。无论如何,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对当今世界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种无关紧要或毫无影响的,因此,关注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关注中国社会如今的种种现状与发展趋势,是怎么也说不通的。而中国社会近百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社会风尚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其中的缘由,不得不让一些生长于此、生存于此、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国家、有思想、喜欢思考的人展开种种深思。由于任何国家社会群体都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因而思考现在必定要追索历史,只有通过了解历史,弄清各历史社会形态的构成元素,才能明白这种传承,才能看清变化中的现在。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社会发展文明史,其中,封建社会就占了二千多年,我们现在的社会形态,就是在一百多年前推翻了这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模式后才传承过来的。所以,今天阅读中华历史主要就是要阅读这段历史悠久、遗产丰厚、存续时间长、距离现在近、对当代影响最大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立足区域。
中国封建社会的存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也是一种历史传承,传承的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们的祖先发源于东亚中原地带,史称华夏,故我们一直称自己的社会群体为中华民族,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中原之国。二千多年前,地处中原,有许多小国家,你来我往的侵略兼并战争实属必然。秦国商鞅变法国力增强,秦始皇一举统一中原,中国像样的封建社会就此亮相,地址就在东亚中原一带。自然,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也是分分合合,疆土有侵略、兼并、扩张,有割据、分裂、缩小,但扩大疆土是人类与人类社会生存劳动、乞求发展的历史定势,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有几个强势的帝王不是这样就势而为?所以,以中原为中点,辐射东南西北,中国封建社会的立足区域,就以清朝为例,依托两河,最强盛时国土总面积可达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鼎立世界东方。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模式。
政治说到底就是一个群体的构建模式与构建理念。人类社会发展伊始,群体略小,家长制就够了,群体变大,就演变成家族式官僚结构,形成统治集团。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形式主要就是以家族式官僚结构形成对社会群体的治理,以巩固与维护自己家族利益为主,形成统治集团阶层。人类最初的家族形成,或自己开拓疆土,或接受分封,或继承遗产;而后某一时段家族经营得法,用财富招兵买马、养贤纳士,家族群体渐渐壮大;继而以实力加武力去掠夺吞并其他群体,扩疆自拥。中原秦国就是这样一统六国的。国家大了,一家人管不过来就自称皇帝拥最高权力,再论功行赏、开科举官,权力分层分片分事,搭建治理班子,再对旗下子民派捐课税,统治这个自己利益最大的社会群体。中国后来朝朝代代二千多年的社会统治模式基本就是这样的。只是这样的帝皇家族统治不可能独家长久占据,或宫廷政变,或阶级革命,或其他强势外族群体入侵,社会群体时分时合,改朝换代,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也是一种常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构成。
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就是获得食物,获得安身,而满足这两样需求的前提,就是必须拥有土地及进行劳动。有关土地这里就不展开了,这里只说一些相关的劳动。说起劳动其实就是人类谋生的手段,普遍性的谋生手段构成了人类的经济活动。当人类在自然发展中发现某些植物是人类生存很好且相对容易得到的食物时,农业耕种生产就成了人类社会基本普遍的经济内容了。中国的封建社会也莫例外,也就是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内容主要的也是农业耕种。直接耕种的人谓之农民,拥有较多土地并能出租给他人耕种的谓之地主;直接耕种的农民很辛苦,地主则因人而异;以家庭为农耕单位的农民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劳动群体。当然,一个人类社会的存在还需要其它劳动经济补充。基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时段,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构成,除了基本的农耕,还包括以个体手工、家庭作坊、官府作场等形式形成的建筑、纺织、锻造、酿造、艺术品制作、日用品加工等行业,以及用于物品交换、商业贸易、银两兑换并提供各种休闲享乐、运输服务的场所、方式等;加上为官、当差、当兵、做教师、讼师、郎中等也是一种谋生手段,凡此种种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框架。其中,通过直接耕种、制作、加工等能生产或制造出具体食品、用品、艺术品的劳动可称之为直接劳动,靠地租、经商、当官、当差、服务等谋生的可称之为间接劳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就是人类社会各种普遍性谋生劳动的总和。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形态。
虽说在二千多年历史时间里,中国封建统治集团的改朝换代是一个常事,但作为一种社会基本形态,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却始终未变,这其中的缘由必然会反映出一种自然的“合理性”,或者说被群体中大多数个体认可。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一个社会形态文化意识的功能。这里的文化意识既指人们对一定自然现象认识的各种文化知识,也指人们对自身身处社会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与观念。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意识集成,不仅渊源于中国古代各时期各名人各具流派特色的文化创造成果,还在自身社会历史发展中经各色文化精英、民间世俗提炼、着色,最终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固化的,于群体可谓社会文化主流氛围,于个人叫做为人处世的基本想法。
人们常说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实际上,从人类与人类社会现实发展逻辑看,人类社会意识对于人类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远大于人类社会存在对于人类社会意识的决定。比如,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人类就是因为人类有了“心眼”,有了意识;人类之所以会发展,是因为人类在劳动中无论是对自然物质的认识还是对自身生存矛盾的认识,无不都是意识在活动,意识在发展,并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又比如,西方社会从中世纪跃然发展为资本主义,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因为中世纪偏执的宗教意识占统治地位,严重扭曲了人们的生物属性,压抑了人们的自然意识,导致物极必反,爆发深受中世纪宗教压迫的人们对原宗教意识的深刻反思,对人类的生物属性作理性求实地探索、认可、回归与追求,从而推动西方社会形态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人类社会的存在从本质上看,主要还是一种劳动方式的存在,发展也是一种劳动方式的发展。人类社会劳动的发展从低端起始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私有制方式,中国封建社会从上古传承下来,社会劳动方式自然也就以私有制的方式存在了。那时,在众多小国家群体以财富实力加武力进行互相侵略掠夺战争后,胜出者不仅强行占有了被掠夺者的财富,自然还会仍以武力加实力形成政治统治集团,对被征服者实行压迫与剥削,以巩固、维护及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与统治地位,并继续对其统治范围内的弱势群体实行剥削与压迫,形成一种社会形态或社会劳动方式。中国长长的封建社会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态,一种社会劳动方式。自然地,依附于这个社会劳动方式的社会文化意识就一点一点发扬壮大,并对这个社会发挥根本的作用。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立足于中原地带,以汉民族为主,故而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意识的承载主要还是由汉文化的多种形式来做载体,并进行传承与传播。
中国封建文化意识历史悠久、内容丰满,散布在群体社会的各个角落,根植于绝大多数个体的意识深处。但是,占主导地位,传播最广,影响最大,发挥最有效的,主要还是儒教、道教及佛教三种思想文化意识精神,其中儒教常常被统治者尊为国教而大为文化精英推崇。概括起来,儒教以赞同社会群体由权力与财富作基础形成社会地位等级,以突出下级对上级的“忠”为理念,提倡与宣扬三纲五常,用于维护社会秩序,这自然是能被权势者及社会既得利益者所能接受的;道教以人类社会一切皆由自然天地演化,是自然天地的一部分,人类的一切活动要受制于天地自然法力为理念,劝导人类的所有活动应顺应于天地自然而不可妄动,“兴妖作怪”是要被“法力”捉拿的,故而对社会的稳定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佛教以人生的命运轮回为理念,认为人的现世常态,苦与乐、富贵与贫穷、生与死等,一切都是有前世来注定的,是因果的安排;人今生的一切苦难只是因为前世作了孽,是应得的报应,人们必须认命,理解一切苦难,忍受苦难与不幸,对苦难要看得开,并把它当作是一种为来世幸福所做的修行。所以,通观这些主流文化意识,所有这些思想理念都是对促进社会稳定有作用的,是能被统治阶级接受与认可的。虽然统治者、强势者、土豪们、文化精英们并不在乎命不命的,照样凭借权力与财富对广大直接劳动的弱势群体进行压迫与剥削,但对生存艰难困苦、没有文化知识、缺少对自己生存权利认知、无法发挥能动性、无法对抗社会不公的广大弱者群体来说,这样的思想意识灌输,让他们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信天信命,甘愿受压迫受剥削,起到一种精神意识的麻醉作用是绰绰有余的。当然,这些文化意识中,除了上述主旨意识理念,也还包涵了许许多多其它各种意识文化元素,比如:教育,学习,相关的做人准则,哲学思想,对自然的认识等等,这些社会文化因素对社会劳动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总之,中国封建社会由强势家族经过侵略兼并形成,随即组成封建统治集团;统治者视整个国家为自己利益,通过政治手段向广大子民课捐纳税,养官养兵养差,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及完成对整个社会群体的统治;整个社会以私有制劳动经济为基础,维护私有制,维护劳动剥削与政治压迫;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得到统治者认可,又为社会精英推广、民间传播,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与长期存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今天重读这段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对其中的某些社会现象与文化意识还是要特别重视的。
一是以私有制劳动为基础的封建制度,维护剥削与压迫,造成了社会劳动财富不断向少数人集中,形成了贫富不匀的两个对立阶级,一旦官僚阶层腐败严重,或发生巨大的自然灾害,群体内极易爆发暴力革命,事实上,大大小小的暴力革命时常出现;即便不是如此,一切以个体利益为先为主的生存理念,使整个社会群体没有共同利益,一般个体只认自己的家,不关心所谓的国,国家群体没有实质性的凝聚力。
二是以权力与财富作象征的社会等级观念,滋生特权虚荣意识,在催生社会产生官僚腐败与享乐主义的同时,视广大艰辛勤劳的劳动者为卑微,进而轻视整个社会劳动;而社会教育则强化这种观念,诱导人们摆脱劳动走读书做官之道,成功后便以高贵者自居;这样,社会官僚、文化精英,满脑子社会等级意识,不仅加剧了社会等级压迫效应,扩大社会不公,加剧阶级矛盾,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劳动创造发展、意识文化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是以儒教的忠君思想、三纲五常等作为社会正统伦理,把造反、反抗等视为叛逆、不孝,予以镇压、谴责,对巩固统治者的地位、社会群体的相对稳定还是有一定效果的;至于佛教的“天命”、“轮回”等迷信思想,更是迷惑了无数底层没有文化的劳苦大众,使大家对自己遭遇的出尽力、流尽汗还是困苦的现实乖乖认命,乞求来世好转。因而,哪怕帝王皇室从刘家换了李家,李家换了赵家,封建社会的一套“规章制度”没变,“三教九流”没变,即使你满人来了,也慢慢地把你同化;中国封建社会悠悠二千多年,社会形态稳固,社会发展缓慢。
十五、毛泽东与社会主义新中国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一首上世纪中期响彻在中华大地上,广大人民群众饱含深情讴歌自己敬爱领袖的红色经典歌曲,尽管现在很少听到,有些人也对此不屑或感到不舒服,但作为一个中华历史伟大标记,任何人都抹不去了。那么,毛泽东是何许人也?人们又为何要这么热情地歌颂他?毛泽东,一个中国农村青年,心怀民族,心怀苦难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中华广大劳动大众,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急需变革时,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而后领导中国共产党,以他超人的学识,纯粹的信念并对信念的坚定,以及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行事作风,带领中国广大劳苦大众,在牺牲了千千万万革命战士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改造;他自己也成了中国广大工农大众衷心拥戴的伟大领袖,《东方红》由此响彻天外。
时间进入19世纪后,西方国家及日本等在经过资本主义发展后,凭借着洋枪大炮,在世界范围到处推行弱肉强食的殖民主义,中华大地也未能幸免。其时,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统治集团大清王朝腐败蔓延,民心丧失,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毫无抵抗之力,只能一次次地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使中华民族的生存越发艰难。对此,中华民族中有志救国、有志反抗、有志革命的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先有戊戌变法,后有义和团运动,最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但是,旧的统治推翻了,有利于社会的新的制度却没法建立,各路诸侯轮番登场,各地军阀坐地自用,社会依旧动荡,民生依旧艰难。期间,中国出现了两个政党,一个是由孙中山等早先发起组织、后由蒋介石篡权的中国国民党,一个是由陈独秀、李大钊等发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维护私有制,维护剥削制度的政府与国家;实际上,到了蒋介石手里,国民党仅代表了封建地主、权贵资本的利益。共产党则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没有剥削与压迫的新型政府与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就是在接触中国共产党人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
起初,拥有武装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一起进行北伐革命,在蒋介石掌握了国民党实权,感到共产党的主张与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完全相悖后,就果断地对共产党人进行围剿,欲求全歼剿灭,共产党人被迫中断与其合作,转入地下,继续进行艰难的事业。后来,国民党北伐胜利,建立了中国国民政府,并继续对共产党进行围剿。共产党转入地下后,一边领导发动武装起义,也拿起枪杆子,一边撤出城市,在农村建立武装革命根据地。期间的共产党,在毛泽东的军事指挥下,多次挫败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但终究因党内有些领导各种“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瞎指挥,使中国共产党中央与红军队伍被迫撤出根据地,进行艰苦的长征战略转移。在长征初期,革命队伍依然遭到严重挫折,以致共产党中央和红军到达贵州遵义后不得不召开会议,并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与革命队伍中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共产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不断取得胜利,最后于公元1949年10月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这过程中,日本一直觊觎中国,并先后谋划“9.18”事变与“7.7”卢沟桥事变,随即大举进犯中华。以民族利益为先,国共再次合作,中国爆发了抗日战争。八年后,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抗日战争也全面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成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剥削阶级,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无产阶级再次进行斗争的矛盾焦点。最终,以消灭剥削与压迫、解放广大劳苦大众为己任,为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服务,得到广大劳动人民支持与拥护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领导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消灭阶级剥削与压迫、消灭私有制劳动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恢复国家经济发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发展后,基本建立了以公有制劳动形式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久,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的工业农业、文化科技、军事国防、卫生教育等都取得了伟大瞩目的成就,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一个伟大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即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独立自强、伟大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先进的社会形态,建设这样一个先进的社会形态,既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也必然会受到来自社会内部一定范围旧势力、旧意识、旧文化、旧习惯的抵触与影响,及来自社会外部其他利益集团不同方面的干扰与破坏,使之出现历史性的曲折、斗争与反复。这就是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中某一局部、某一时段的真实写照。
——
(全文完)
黄 文 麒
完成于2014年3月 修订于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