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斗争:揭开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大幕

2022-10-27 11456 0
作者: 常笑 来源: 党史博采公众号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65年5月,毛泽东重回曾经战斗过的井冈山,站在黄洋界,神色凝重地伫立眺望,往昔回忆不禁涌上心头。他挥笔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此次故地重游,距离他当年引兵井冈,已经过去了38年。1927年的那个秋天,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启了“井冈山的斗争”,揭开了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大幕。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1927年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95年后的2022年,同样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份:2022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是三湾改编95周年,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95周年。在95周年纪念的日子里,当我们回顾井冈山斗争的历史,探寻星火燎原的深刻启示,一定能够从中汲取智慧、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段历史引领我们从井冈山出发,走向光明而辉煌的未来。

  “井冈山的斗争”走出一条正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两次在谈及井冈山斗争时,意味深长地说“我是被‘逼上梁山’的”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折射出了井冈山道路的艰难和曲折。1927年三大起义接连失败,人们不禁产生疑问,以夺取城市为目标的武装暴动是否能够成功?中国革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秋收起义》(油画 何孔德等作)。

  1927年9月,毛泽东写下《西江月·秋收起义》这首词,其中有这样两句:“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其原文实则是:“修铜一带不停留,要向平浏直进。”“平浏”即为湖南的平江、浏阳,秋收起义的初步计划是经平浏等地攻击前进、夺取长沙。然而这个以攻占大城市为中心的计划在部队还未到达长沙时便遭受挫败,于是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果断决策,放弃进攻长沙,率领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正是有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兵,才有了井冈山的斗争,并在斗争中走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即以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其核心内涵正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井冈山的斗争之路伴随着同教条主义的斗争。这是一条全新的从来没有人走过的道路,完全有别于俄国十月革命。毛泽东早年受到过的“处分”大大小小有20次之多,其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第一次大的“处分”是在1927年11月。当时,党内一些人教条地坚持俄国革命经验和城市中心论,并不理解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正确探索。而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国情不同于俄国,中国革命的重心在于农村,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在于农民。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正是这一科学判断的结果。但在教条主义者看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是“最可耻的背叛与临阵脱逃”。在当时的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央认为毛泽东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并撤销了他作为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身份。消息传到井冈山,竟被误传成毛泽东“被开除党籍”。此后,毛泽东一度不能再担任党内职务,但由于他在井冈山的威望和革命的需要,只好当起了师长。这个误传直到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才得以澄清。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幽默地自嘲自己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党外人士”。

查看余下7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