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张维迎商榷之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与张维迎先生《市场的逻辑》商榷(之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 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张维迎先生关于对《史记·货殖列传》的解读,对孔子“天下为公”而非“以自我中心”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解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值得商榷。
【观点之一】“一个伟大的统治者应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最糟糕的政府就是与民争利,所谓‘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史记·货殖列传》)……现在国有企业的好多‘强盗’行为,在过去的中国已经存在了,不是什么新的东西。”(第7页)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史记·货殖列传》)就是要顺其自然,不需要政府搞出那么多规划,那么多产业政策,征集动员大家干这干那。”(第117页)
【商榷反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出现了以孔子为代表,“明等级”、“罕言利”、“重义轻利”的儒家德性伦理经济思想;出现了以墨子为代表,“兼相爱、交相利”、“义利统一”的墨家重利经济思想;出现了以老子为代表,“提倡无为”实际“天人合一”遵循规律而为、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家经济思想;出现了以荀子、韩非子为代笔,具有改革精神、重视经济措施实施的法家法治经济思想”【1】。《史记·货殖列传》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六十九,是司马迁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货殖”是指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
张维迎先生两次引用“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意思是“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第一次引用,旨在表达“最糟糕的政府就是与民争利”、“现在国有企业的好多‘强盗’行为,在过去的中国已经存在了,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古代中国便有专卖制度,春秋初年,管仲在齐国推行“官山海”政策,垄断盐铁的产销,西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等人的建议,实行盐铁专卖和酒榷,并为历代沿用,专卖制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着国家政治。张维迎先生将其视为“与民争利”与“强盗行为”,显然有失偏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