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杂感:鸡血与热血


  “打鸡血”这个词出现得很早,差不多有半个多世纪了,但生命力却很强,至今仍是网络热词。

  比如,有人一向喜欢“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的脸来”,忽然有一天就亢奋起来,又是“伴飞”又是“击落”地一通胡言乱语,看到的人就会产生好奇心,问:“什么情况?”答:“不知道,可能是打鸡血了。”

  “打鸡血”用在这里,周延、完美、解释力强,提问的人会心一笑,也就全明白了。

  那么,“打鸡血”的典故又是怎么来的呢?

  追根溯源,大约是六、七十年代,在很多地方突然就流行起了“鸡血疗法”。具体操作很简单,找一只一年生的大公鸡,把它的血抽出来直接给人注射。注射了鸡血的人,据说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有强烈的欣快感。

  “鸡血疗法”极盛时,许多地方的医院、卫生院、诊所等,只要是能打针的地方,总有人抱着公鸡在排队。由于鸡供不应求,干脆一些医院还搞起了养鸡。

  关于“鸡血疗法”的缘起,坊间有各种传说,其中一个听起来煞有介事的说法是,某国民党“中将军医”被我公安机关抓获判了死刑,为了自保,他献出了这个秘方,称“打鸡血”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包治百病,蒋介石一直就是靠打鸡血活着,云云。

  据考证,“鸡血疗法”的发明人其实叫俞昌时,是上海的一名医生。有一天他心血来潮,给几只公鸡测体温,发现公鸡们的体温都在43°C左右,这令他脑洞大开:鸡的体温那么高,是因为血液发热机能好,所以鸡血肯定能够治百病。俞大夫由此成为“鸡血疗法”的始作俑者。

  记得小时候,后院一位小伙伴外号“小鸡爪”,原因是因为他身体瘦弱,他的父亲——一位壮实的轮胎工“张叔”——托人从医院搞来注射器,不顾“小鸡爪”杀猪似的惨叫,亲力亲为从自家养的公鸡身上抽血打给他,并且连续几天。

  事后,“小鸡爪”未见强壮,但除了从此不吃鸡肉外,也没有出任何问题,前两年回乡探亲,还在街头遇见,他不吃鸡肉依旧,瘦弱依旧,也健康依旧。

  这件事情,搞得我对一些被视为不言而喻的医学禁忌都产生了怀疑——血型不同不能相互输血吗?那鸡血是什么血型?公鸡难道是万能输血者?

  鸡血温度虽高,终究不是热血。人打了鸡血,却并不能就此变成鸡,所以人之为人,不能只有鸡血,还要有热血。

  热血也者,是一种内在的热情,为祖国、为事业、为所爱的人献身的热情。

  差不多一千年前,一位无名氏写的元曲《争报恩》中就有“舍一腔热血,搭救千娇姐姐 。”郁达夫《廿七年黄花岗烈士纪念节有感》诗:“年年风雨黄花节,热血齐倾烈士坟。”

查看余下3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