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到村庄去,到社区去,到基层群众中去


  这些年,不知道你注意没有,中央主要领导下基层,都是直奔社区,甚至直奔村庄农户。习近平总书记但凡下基层,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盛夏三伏,一般都是到村庄、到社区、到边关、到基层。这些情景,人民群众耳闻目睹,记忆犹新。

  话又说回来,中央领导如此率先垂范为了什么?说白了,就是为了告诉我们的各级干部:我们不能离开群众,不能离开人民,要时时刻刻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一定要懂得了解最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要时时感受他们的心理脉动。这就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党树立的好传统。离开了人民,我们就将一事无成。

  但是,我不知道的是,中央领导同志走了后,那些陪同的省市各级大员们,是否把中央领导的这种示范作用学好用好,是否把下基层、走村庄、进社区,作为牢固不变的经常性的一种干部工作制度,这个事没人注意,估计也少有相关部门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和统计。但这个问题我认为事关重大,应该引起各级部门的特别注意,因为它直接关联的是我们当下干部作风建设和与人民是否保持密切联系的重大考验。

  不瞒你说,对这个问题,我是心存忧虑的。最近到一些地市走走转转,发现这个方面的工作存在不少问题。

  有些地方群众反映,这些年老百姓见个干部已经很不容易了,不知道为什么?想跟领导说句知心话,反映点想法,都成了被排斥的困难事,找不着他们。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当干部的都在哪里?老百姓批评得非常直接,在哪里呢?一般都是:白天多数在会场上,吃饭在饭店或餐厅里,晚上开车回到了位于他们县城自己家里。百姓不要说见县级领导,就是见乡一级干部也是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如果你提这个意见,有的干部不接受,还觉得非常冤枉,因为他们也是叫苦不迭,觉得忙得很。一个乡级部门,几十年前几个十几个公社干部啥都干了,现在光机构都几十个,可是好像每天忙得苦不堪言。这里边肯定有问题的。

  过去毛主席要求干部与群众“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跟老百姓能坐一个炕头拉家常,能够同吃一锅饭,能够同睡一床铺,那时讲究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现在可好,乡一级干部都在县城置地买房了,下午早早一下班,屁股一溜烟都奔回了县城。至于县、市级别的那些干部,百姓要想见,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

  这个问题,除了管理体制需要改进之外,最为重要的恐怕还是作风建设。

  我们县的焦裕禄展览馆里,记得过去有一辆破自行车,是那时的县委干部下乡用的。别看车子破,书记焦裕禄骑过,县长张钦礼骑过,县里其它领导都骑过。但凡下乡,这辆除了铃铛不响其它都吱吱响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就是县领导的主要标配坐骑。于是,不论是焦裕禄还是张钦礼,只要下乡,草帽一戴,挎包一背,几个窝窝头一揣,便出现在兰考的乡间土路田间地头。这样的干部,百姓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贴心人,当作自家亲人,知心的话儿都愿意给他们说。这就像那首歌唱的“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这样的作风和歌曲从井冈山一直“唱”到到新中国成立后,唱到了风风火火建设社会主义的年代。

查看余下6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