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革命文学语境中的托洛茨基

2022-11-24 1500 0
作者: 侯敏 来源: 保马公众号

  托洛茨基是热切关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的俄苏早期领导人之一。尽管当时中国政界和主流学界受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官方的影响,一度对托氏进行遮蔽与贬抑,但对中国左翼革命文学建构和政治革命实践而言,托氏的精神资源始终“在场”。可以说,托氏的精神遗产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镌刻在左翼革命文学的历史深处,成为解读左翼革命文学时无法忽视的“存在”。整体观之,托氏在左翼革命文学语境中,其影响主要彰显为“革命艺术”论、“同路人”理论和“不断革命”论三个方面。本文结合以上三方面,勾勒托氏在左翼革命文学语境中的复杂生存图景。

  托洛斯基(1879—1940),拍摄于1920年代

  一

  托洛茨基在1923年出版的《文学与革命》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对“革命艺术”的理解:

  第一,托氏认为,当谈论革命艺术时,应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通过题材、情节反映革命的作品;另一方面,是主题与革命没有联系,但充满革命 情绪并具有革命所产生的新意识的色彩的作品。” 1 托氏更为认同的是后者。也就是说,托氏所言之革命艺术,并不拘囿于政治革命事件之表现,而更为侧重于新时代之革命情绪和日常生活中新生事物之描绘与捕捉。在托氏那里,描写新时代的“常”中之“变”,远比直接去描写轰轰烈烈的政治革命更接近革命艺术。

  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1923年版

  第二,在托氏看来,革命艺术和无产阶级艺术并不是一回事,与社会主义艺术更不可同日而语。托氏认为,在当时俄苏的时代语境中,革命艺术的某些迹象已经出现,并且已经出现了革命人,他们正在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新的一代,然而他们也只是在不断地靠近革命艺术,而真正的“革命的艺术还没有”。2相对于革命艺术的可能出现论,托氏明确指出,无产阶级艺术是不可能出现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无产阶级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资产阶级文化历史久远,它在夺取国家政权之前的几百年就已经开始了,但无产阶级是在未发展自身的文化,在资产阶级强大的文化压制下,以革命暴力的手段夺取了政权。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只有“政治的文化”,而没有“艺术的文化”。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短暂存在,它的主要任务是夺取政权,并“为了生存和斗争的迫切需要而保持、巩固和使用政权”,它根本没有精力去从事无产阶级文化艺术建设。等到无产阶级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能够从容发展自己的文化艺术时,它已经“消溶在社会主义的共同生活中,摆脱自己的阶级特点”,那时的文化艺术已不具有阶级性,而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艺术。3在托氏看来,去除了阶级性的全人类性文化艺术,是社会主义艺术的基本形态和理想样式,也是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而革命艺术只是向社会主义艺术过渡的低级艺术种类,但它为社会主义艺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查看余下8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