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波:建议让过年的鞭炮声重新响起来

2023-01-01 4587 13
作者: 林治波 来源: 红歌会网

  元旦已至,春节不远。为了恢复过年燃放鞭炮的传统习俗,笔者已经N次发出呼吁了。这是最新的一次。

  出于空气质量和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全国各地禁止春节燃放鞭炮的规定已经持续二十多年了。春节,由过去的热闹欢欣,变得寂静冷清,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

  对此,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比如,全国政协委员、工行原行长杨凯生,就连续多年提议禁放鞭炮;但许多群众包括笔者在内,则持相反意见,希望不要禁止燃放鞭炮。故在春节前夕向地方政府再建一言:不要再禁放鞭炮,让人民群众在鞭炮声中欢度春节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北宋宰相、文人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描述了我们的先人在爆竹声中欢度春节的场景。

  燃放鞭炮的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南北朝的梁宗懔有一部记录古代楚地风物故事的笔记《荆楚岁时记》,其中有这样的记载:每当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燃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还没有火药,也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响动,故曰“爆竹”,借以寻求欢乐、逐瘟驱邪,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快乐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诗人来鹄的《早春》有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中国人没有将火药用作杀人的武器,而是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以更响的爆炸声寻求欢乐,驱逐瘟邪。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从而使爆竹升级为"炮仗",后来人们将小个炮仗串联起来,犹如长鞭,故称"鞭炮"。

  中国人大多含蓄内向,节日里一般不会像外国人那样直接狂舞狂欢,而是通过燃放鞭炮来表达或释放自己的欢快之情,因此鞭炮实际上就是中国人狂欢的工具。鞭炮,给节日增添了气氛和乐趣,不让放鞭炮,让春节黯然失色,了无生趣,过年没了年味儿,青少年们转而热衷于洋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燃放鞭炮还兼有镇邪驱瘟、祈求平安的吉祥之意。在古人的意识里,这甚至是鞭炮的主要功能。

  另据研究,鞭炮硝烟还具有给空气消毒的作用。《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烟花爆竹里含有硫磺,燃放之后虽然短期会给空气带来一点影响,但也会杀死大量有害细菌和病毒,减少来年的病害。在疫情肆虐的当下,以硝烟杀毒灭菌,净化空气,抑制疫情传播,可谓正当其时。

查看余下5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