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荻论“计划经济”:如何做好理性辨析与历史总结?
原编者按
保马今日推送卢荻老师的文章《“计划经济”,先要做好理性辨析》。计划经济作为新中国前三十年最基本的经济模式,不仅保障了数亿人民吃饱穿暖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帮助中国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后四十年国家的飞速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功不可没。但如今尚有污名化计划经济的声音,丝毫不顾历史事实,将计划经济与所谓“集权”、“低效”等话术联系在一起。卢荻老师从学理上思考计划经济,无疑对这些声音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卢荻老师指出,计划经济在按劳分配的层面上贯彻了社会主义解放人民的要旨,都意在让劳动者广泛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的管理。我们的社会主义仍在探索的道路上,对计划经济问题的思考也需要跟随历史发展的脚步逐渐深化。
本文发表于2023年1月27日的《明报》。感谢卢荻老师授权保马发布!
“计划经济”,先要做好理性辨析
文|卢荻
本月中,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宣示:“有的人说中国要搞计划经济,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中国人民是不会走这条路的。”这个宣示随即成为国内外众多传播媒体广泛报道的标题。如此宣示,虽则其涵义和语境可作多种解读,还是显然不同于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在疫情前的2019年于世界经济论坛上的另一种表态。——前者着重于告知国际资本“中国今日又回来了”,后者则强调今日中国的现代化建树及其世界重要性是来自“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政治宣示或表态之外,中国人民要走哪条路,毕竟不能单靠权威一言断之。需要理性辨析计划经济,其特性和意义必须得到广泛的人民的理解和掌握,这应该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常态,也是社会发展的合理凭借。
计划经济与“初心”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或更具体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原则是以建设社会主义为基本导向。因此,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这是必须探究的问题。
社会主义的初心,是人民的解放,即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逐渐摆脱资本主义的“物统治人”的异化状态。追溯这个理念的演化,起点是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论述,即,因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替代了资本剥削劳动,“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这个权利仍是资产阶级性质,因为它以给定人们具有不平等的劳动能力为前提。马克思因此申论,随着物质丰裕程度的提升和异化劳动的减少,这个原则将逐步让位于真正的社会主义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会否推动或阻碍按需分配原则的逐步实现,对此,马克思并没有加以探讨。承担起这个任务的是恩格斯,其核心论题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断增加的社会化大生产,也就是资本集聚形成的大规模现代工业的扩张、以及相应的专业分工深化和计划协调的重要性,这就提供了基础,使得“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