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林:中国的城市信仰与乡村治理
张玉林老师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山东大学本科毕业,进入新华日报社从事7年新闻记者工作,90年代初负笈日本京都大学,主攻农业哲学-农村社会学,2000年学成归国先后在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工作,致力于被忽视的中国农村与环境问题研究。工作、留学经历和知识分子的风骨往往在他犀利、真实、大视野文笔下展现。2004年左右我在南大听到他与秦晖等学者同台发言,后来在环境社会学年会上又听到他的演讲。7年前,有幸请到张玉林先生到我校讲座。推荐给同学们。
社会学吧:2013南大社会学院开学典礼主题讲演 | 张玉林:认识这个时代,与它保持距离
下文选自《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转载有删减),张老师着重探讨了城市信仰对乡村治理产生的影响。10年前我在上财的学位论文《后城市化社会的来临——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也探讨了相关问题,并引用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对城市问题的论述: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今天,身处城市的我们,仍需思考城乡关系的现在和未来。
当今中国的城市信仰与乡村治理
张玉林
(一)引言
由于极端的发展主义意识形态,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城市信仰——表现为对城市和城市化的坚定追求,核心又在于大城市崇拜。
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和官员的执政目标,大城市崇拜推动了城市化大跃进浪潮,不仅使中国的“城市病”更加严重,也促成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和乡村改造运动,加剧了对农民的掠夺、乡村社会的紧张和对立,从而加剧了乡村社会的治理危机。
或许不会有人否认,在迄今为止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可以称为“城市信仰”的重要价值观。它表现为对城市和城市化的坚定追求,核心在于大城市崇拜。它不仅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官员的执政目标,也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超越了“左”和“右”、强势集团和弱势群体。
关于它的响亮的政治主张,有“依靠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市长要做城建市长”、“把城市做大做强”;关于它的温柔的文化表达(当然也具有政治意涵),则有“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以及“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作为它的结果,则是二十多年来的城市化大跃进。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