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 回乡见闻:道路通往城市,却处处是返乡的足印

2023-01-29 2923 0
作者: 吕德文 来源: 新乡土公众号

  坐标:湘西北

  1,一代农民工普遍到了“退休”年龄,但返乡养老的极少。小叔是泥水工,还是个小包工头,在东莞打工很多年了。前两年盖了一栋新房,但还是今年还是继续出门,计划赚足养老钱。去年因为疫情原因,大工地经常停工。但他却因祸得福,改作小工程,效益比在大工地还好。一位亲戚也是一个小包工头,做的是轧钢圈的活,工地在哪里,活就在哪里,全国各地跑。外面有活干就出去,没活干就在家打理农作物。去年一年出去了两三个月,赚了六七万。岳父刚过六十岁,早些年是石匠,他说如果不是跟着我们在武汉,他肯定也就跟着那位亲戚去打工了。

  2,小叔手下有五六十个工人,六十岁以上的工人超过一半。尽管国家规定超龄农民工不能进工地,但根本就没有年轻人愿意当建筑工人。而很多超龄农民工又没办法进厂,还非常愿意到工地干活。因此,工地上很多超龄农民工,是建筑业的潜规则。他们无法交各种保险,也无法把工钱打卡上。但老板和包工头会以其他办法保证其权益。工人出了事故,老板兜底。前年,小叔工地一位七十岁的工人,因为有智障,且不会说话,竟然徒步从东莞跑到了惠州,小叔为了找他五天五夜没睡,最后是惠州高速公路交警找到了,他赶紧租了一辆车把他接走,送其回老家。

  3,近几年,建筑行业出现结构性变化。建筑业总利润二十年没变,但人工成本成倍上涨,工价已经到了三四百元一天,这对普通农民工还是还不错。但这意味着,其它环节的利润下滑。比如,挖机、拖车等机器已经过剩,拥有它们并不能致富。以前建筑业的小老板,比如包工头、机械投资人,现在都得亲自干活,多一份工钱才能保证效益。包工头和工人之间,在收益上没有多大差异,顶多就是只要总承包商的工钱来了,自己可以有限保证工资到位,再就是总归还有一点点返利(虽然不多)。去年行情不好,小叔还有几万块钱的工资没拿到。

  4,小叔的工地,工人最多的是来自广西,其次是四川、贵州、河南,湖南的也有一些。一代农民工是否还继续在工地干活,取决于家庭负担。广西的一代农民工,普遍还是多子;河南等地不仅多子,且高价彩礼也传递了压力。他们打工恐怕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子女。两湖平原少子化明显,农民工打工普遍是“自养”需要。尤其是只有一个女儿,又远嫁的,只能靠自己。

  5,五六十岁的农民工,有强烈的返乡“养老”需求。有条件的,会把房子整好,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城市,哪怕是县城,他们都不愿意去。小菜园、自住房,自给自足非常关键。和乡亲们聊天,他们都有非常确定的预期,就是和子女分离。他们拼命给子女创造进城条件,帮忙子女在城里买房买车,自己却退守村庄。

查看余下6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