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虹:“不破不立”辩证法的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面向新时代伟大实践的需要,强调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而毛主席“不破不立”辩证法,及其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建立建设新中国产生的强大力量,启迪和引领我们不断破除新时代征程上的各种障碍,战胜反动势力和国际霸权的不断挑衅,在伟大实践中不但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灿烂。

  “不破不立”是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著名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观点,其中蕴含着增加志气骨气底气的方法路径。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强调“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都表达了不破不立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伟大成果。没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破”,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立”;没有大刀阔斧社会主义改造的“破”,就没有人类最美好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立”。同样,增加志气骨气底气这些“立”,是建立在断绝骄气浮气暮气、媚气奴气怯气、躁气虚气假气这些“破”的基础之上。只有弄懂“不破不立”的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关系,明白“破”是“立”的支撑和切入点,才能彻悟破除影响志气骨气底气的思想、文化和环境等方面障碍的重要,把握实践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要义和精髓。

  毛主席强调的“破”与“立”的对立统一,即“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是为了“立”,“立”是“破”的结果。西柏坡时期的“破”,就是彻底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打破封建专制、消灭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立”,就是树立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战争移向和平建设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制定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针政策,迎接新中国。纵观党史百年,无论是白色恐怖的大革命时期,还是二万五千里长征、图谋发展的延安时期、战略决胜的西柏坡时期,党都将“不破不立”的哲学思想运用得炉火纯青,都把“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作为“不破不立”的生命线。而“线头”就是革命精神和创业精神,即伟大的“建党精神”,这一精神今天依然指导着党的各项工作,依然激励我们增加志气骨气底气。所以,必须重视“不破不立”的辩证法,“破”字当头,以“破”促“立”,而且将社会集体的“破”与个人结合自己实际的“破”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全社会的“立”,在推进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增强做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

查看余下8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