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通缩?什么样的通缩?不要将其与一般的通缩混为一谈
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讲滞涨与通缩的问题。对于那些现象层面的分析与结论,我基本都是认同的。但我觉得,仅仅那样讲是不够的,甚至可能会产生误导。关键的问题是对形成通缩深层原因的认识。
通缩问题的提出,起源于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即在印钞速度不断加快,货币供应量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却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甚至出现局部物价下降的现象。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下面几点是大家的共识,我也完全认同:
第一,货币供应量在大幅度增加。2月M2余额高达27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3.7个百分点。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增加5.98万亿元,比上个月暴增2.5倍。
第二,物价处于萎靡状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5%。市场上货币供应充足,甚至社会融资也很活跃,但物价却处于萎靡状态。
第三,老百姓手里没钱。市场上货币充足,但没有流入普通民众的口袋里,老百姓收入没有增加,手里没钱。不但手里没钱,甚至负债累累。按照央行的统计,现在是7亿人负债。家庭部门的总负债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经高达137.9%,同期美国家庭的债务率的水平大概是90%。今年1~2月份,中国家庭部门的信贷总量只有2,900亿,不到3,000亿。正常情况下,比方说2021年,一个季度家庭部门的信贷投放应该是3万亿水平,也就是每个月将近1万亿。
上面这些数据都是来自权威的政府部门,专家们不过是将这几种现象串联起来,以形成一个逻辑链。但尽管如此,这些都是表象。我现在想要问的是:这当中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演变下去未来我们可能会遭遇什么问题?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应该是什么?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通缩问题,与人们一般意义上讲的通缩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如果不能将这当中独特的原因讲清楚,用一般的解决通缩的方式来应对,将来有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
我可以先看一张图:这里本来应该有一张图,但我不会在电脑上画图,我就用语言示意一下这张图。这张图很简单:一个大的立起来的椭圆形,中间套着一个也是立起来的小的椭圆形,小椭圆形处于中间偏下的位置。
我想用这个图形说明什么问题呢?是想说:中国经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二元结构。这个二元结构的两个部分,我找不到确切的词汇,不是很准确地说,一元叫国计,一元叫民生。形象点说,也可以叫作上半身与下半身。其中,国计的部分,都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了,包括解决卡脖子的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出口产品中升级的高端部分、专精特新、军工及政府部门等,总之是比较重要的高端部门。另一元是民生部分,则是那些与人们日常生活相联系的部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