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青年人的天


  这个世界,唯中国有“青年节”,节大概是没几个人过了,但青年永远在。

  一百多年前,青年们为什么要上街?因为他们明白自身的责任。

  今天,青年人为什么安静得连家门都不愿意走出?因为“安乐”是时代主旋律。

  未来,是不是还有救亡的任务?是不是还有再启蒙的需要?

  未来的交给未来,眼下,我们必须正视一个问题——青年人的天。

  最近的一个月之内,连续发生多起让人极度震惊的集体性悲剧,他们正青春,他们受到了正规的教育,他们本应该在蓝天下沐浴阳光,但他们都做了另一种选择,飞向了灰色的世界。

  悲剧的发生,是人格独立上的问题?还是财产独立鸿沟的问题?

  在已经进入时代安乐窝里的那一部分人眼里,青年人的错误选择必定是个人在价值判断上出了严重问题。然而,在那些还生活于“即使奋斗也看不到希望”者的眼里,“价值评估权利”不在自己手上,评判的标准取决于资本,评判的权利也取决于资本,价值判断早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与“孔丘主义”的双重怪圈中,曾经的那个“用科学与民主评估价值”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已经没有活力。

  我的这一判断本身也许会受到质疑,因为当前的“科学热潮”似乎不支持我,“领先世界”和“重大突破”是每日可见的媒体高频词,某些指数全球最高,五四精神似乎仍然健在。

  不过,我很想讲的是,《欧游心影录》里的西方破产论正在重回青年人的主导思维,这是危险的,尤其是复古复儒主义的宣传让人感到窒息,“物质主义”的畸形化发展又正在制造一个虚假的科学盛世,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少年人和青年人一直都在大人的思想囚笼里生长,走入社会的第一天起,他们的“新思想”就已经很陈旧,中国的青年人很早就有一颗“老心”。

  经常有同事在我面前抱怨:“现在的学生太不象话,这么好的条件,不认真读书,并且是一年不如一年,我当年……”

  不要想当年了,今日已非当年。

  当年,你学了多少门课?现在,你看看大学的课程有多少?

  当年,除了课程,你需要考这证那证的吗?

  当年,除了上课看书,有手机、电脑、网络这些上瘾的玩具吗?

  当年,你只要好好学习,毕业就有工作在等着,今天的孩子能有这个“心安”吗?

  当年,你考上大学,那是全村全街坊的骄傲,今天,谁还稀罕大学生?

  人,一步步长大的过程,是与希望并行的过程,这个确定的“希望”决定了每一步行走的心态,当“希望”变得不确定,或者“失望”很确定时,心态将会随之而变,心态变,则行动变。今天,大家从青年人身上看到的所有现象,都是社会潮流的复合结果,责任不在个体,而在社会。

查看余下7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7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7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