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青年人的天


  这个世界,唯中国有“青年节”,节大概是没几个人过了,但青年永远在。

  一百多年前,青年们为什么要上街?因为他们明白自身的责任。

  今天,青年人为什么安静得连家门都不愿意走出?因为“安乐”是时代主旋律。

  未来,是不是还有救亡的任务?是不是还有再启蒙的需要?

  未来的交给未来,眼下,我们必须正视一个问题——青年人的天。

  最近的一个月之内,连续发生多起让人极度震惊的集体性悲剧,他们正青春,他们受到了正规的教育,他们本应该在蓝天下沐浴阳光,但他们都做了另一种选择,飞向了灰色的世界。

  悲剧的发生,是人格独立上的问题?还是财产独立鸿沟的问题?

  在已经进入时代安乐窝里的那一部分人眼里,青年人的错误选择必定是个人在价值判断上出了严重问题。然而,在那些还生活于“即使奋斗也看不到希望”者的眼里,“价值评估权利”不在自己手上,评判的标准取决于资本,评判的权利也取决于资本,价值判断早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与“孔丘主义”的双重怪圈中,曾经的那个“用科学与民主评估价值”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已经没有活力。

  我的这一判断本身也许会受到质疑,因为当前的“科学热潮”似乎不支持我,“领先世界”和“重大突破”是每日可见的媒体高频词,某些指数全球最高,五四精神似乎仍然健在。

  不过,我很想讲的是,《欧游心影录》里的西方破产论正在重回青年人的主导思维,这是危险的,尤其是复古复儒主义的宣传让人感到窒息,“物质主义”的畸形化发展又正在制造一个虚假的科学盛世,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少年人和青年人一直都在大人的思想囚笼里生长,走入社会的第一天起,他们的“新思想”就已经很陈旧,中国的青年人很早就有一颗“老心”。

  经常有同事在我面前抱怨:“现在的学生太不象话,这么好的条件,不认真读书,并且是一年不如一年,我当年……”

  不要想当年了,今日已非当年。

  当年,你学了多少门课?现在,你看看大学的课程有多少?

  当年,除了课程,你需要考这证那证的吗?

  当年,除了上课看书,有手机、电脑、网络这些上瘾的玩具吗?

  当年,你只要好好学习,毕业就有工作在等着,今天的孩子能有这个“心安”吗?

  当年,你考上大学,那是全村全街坊的骄傲,今天,谁还稀罕大学生?

  人,一步步长大的过程,是与希望并行的过程,这个确定的“希望”决定了每一步行走的心态,当“希望”变得不确定,或者“失望”很确定时,心态将会随之而变,心态变,则行动变。今天,大家从青年人身上看到的所有现象,都是社会潮流的复合结果,责任不在个体,而在社会。

  心态,再往高提拔一点,那就是精神,人的颓废状态,实质上是“精神杀人”的后果,中国复孔风的盛行毫无疑问地是在培养和引导青年人逆来顺受,毫无疑问地是在诱惑青年人学会“敷衍,偷生,献媚,弄权,自私”,在这样的文化圈里,青年人确实顺了,他们不再会犯青年人本该有的“错”,老老实实,他们把“八股文章”换成了“八股论文”,两者都是时代的杰作,但管用的并不多。

  近些年,批评青年的最热词是“躺平”,它约等于什么呢?不奋斗。

  是否真实?不真实。青年人仍然愿意奋斗,他们懂得人生必须有奋斗。

  最后为什么还是让很多人选择了被误读的躺平?

  七十年前,新中国的青年人吃苦不?加班不?奋斗不?不但吃苦,吃比现在大得多的苦,加比现在更多的班,有着比现在十倍以上的奋斗精神。

  为什么他们没有苦到要躺平?

  那个时候,我们的钢不够修一条两千公里的铁路,我们的油不够老百姓点灯,我们的发电设备生产能力是零,全靠进口,我们的汽车、拖拉机、电视机、收音机等生产能力都是零,我们的医院床位只有10万张,我们的全社会职工总数只有1024万,全国在校大学生总人数只有13万……….

  残酷的起点,不奋斗行吗?不吃苦行吗?不加班行吗?

  七十多年后,因为有前人的奉献,我们在吃穿住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已经赶上了世界同步水准,我们可以不需要“想当年了”,我们不能永远要求每一代人都活在新中国的起点。

  我们仍然需要吃苦,但用不着吃先辈一样多的苦,永远吃相同的苦,“创业成就”的伟大性体现在哪里?

  我们仍然需要加班,但不能无原则地为贡献剩余价值而加班,永远加不完的班,那我们的《劳动法》存在的必要性在哪里?

  我们需要奋斗,但不能不知道为谁而奋斗。当年的奋斗,你知道自己的一生就跟你奋斗的事业捆绑在一起。今天的奋斗,青年人有把握说是自己的终生事业吗?“35岁现象”能让青年人安心奋斗吗?当他们被榨干又被抛弃后,他们新的奋斗作坊在哪里?

  人的生存,最需要阳光。

  人的成长,最看重希望。

  只有希望,才能推动人释放自己的一切源动力,如果前面等着的是失望或绝望,阳光就被挡在了外层,天空会变成灰色。

  还是近几年,婚还是不婚?生还是不生?又成了两大新问题。大家仍然把问题推给了青年人,说他们失去了责任感,说他们的选择会葬送民族,会威胁国家。

  自私,就不婚不育了吗?动物自私不?动物为什么还维持着正常的遗传关系?

  不婚,不育,大面积化,绝不只是自私的问题,必然是社会问题,自私只是复杂问题中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70年代,只要不懒不违法,该成家的成家,该生育的生育,发几颗糖就能把喜事办好,该生几个是几个,穷没有挡住自然规律。

  80年代,只要双方差距不是太大,能凑合的就凑合,办个酒席,婚就算办了,但此时,生育就不是自己说了算,超生游击队成了社会热词。

  90年代,青年男女们开始不断地离开农村,“打工”成了热词,所谓的新文化浸染了这一批人,穷,不够富裕,都可能是婚育的拦路虎,农村开始积累单身汉,并且成为一种趋势。

  00年代,房子,车子,开始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婚育已经不只是穿上洋人婚纱那么简单的事,可观的“彩礼”慢慢变成压死穷人的一座大山,当先富起来的那批人疯狂表演“烧钱婚礼”的时候,大量青年人对婚育都有了空前压力,攀不攀比,有时并不是个人所能决定。

  10年代,结婚,生孩子,已经有了新观念,离婚慢慢成为“解放”的象征,离婚潮反向了打击了自然结婚的固有观念,“金钱数量=生活质量”几乎主导了城乡所有青年人的思维,当“教育,医疗,养老”新的三座大山并入之后,生理动机再次被严重打压,与其未来受压,不如趁早减压。

  从现象看,似乎是生活越好,人的婚育意愿越弱,表面看是成立的,并且符合世界大势。

  但是,大家要看到一点,世界有这个大势,并不代表这个势一定合理。如果合理,那就是越发展婚育率就越低,只要这个趋势继续不变,人类必将走向灭亡,发展的目的就变成了催化人类灭亡。这正常吗?

  这个大势显然是不好的,也是不对的,哪怕它现在只涉及到一部分人,可怕在它的漫延。

  从一种正常思维转入到另一种非正常思维,有各种催化剂的作用。再从非正常思维回到正常思维,仍然需要催化剂的作用。青年人的婚育观从希望到失望,实际上反映了幸福指数综合因子的此消彼长,如果,青年人从结婚易变成了结婚难,如果,青年人从生育无负担变成了生育重担,幸福指数一定是下降状态。部分人会问:不幸福,我为什么要婚育?

  除了极其少数的个人享乐主义者之外,人类的大多数仍然处在动物性遗传心理意愿中,正常的生理规律不会在人类中消失,故只要改善青年人对前景的希望确定性,就能改善不正常的婚育观。欧洲也好,日韩也好,它们的问题并不是社会真理,不要刻意把它们的“存在”当作中国必须适应和效仿的客观规律。

  父母一代的努力形象正在一代代新人中表现出“疲软”的迹象,需要每个人正视前路,不要用瞒和骗的手法粉饰问题,国民性的怯懦、懒惰和巧滑决不能继续在青年人群体中传染。

  有些精英习惯性重复:你看看现实,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奋斗出来的,只要你足够优秀,只要你足够努力,一定能过得很幸福。

  没错,所有的成功者一定是努力奋斗出来的,虽然也有例外的一部分。但是,所有的不成功者都是因为没有奋斗吗?

  没错,只要你足够优秀,你就可能成功。但是,优秀是社会评级,它只占人类总数的百分之十不到,多数人注定是平庸的。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幸福,不能只专注“优秀”,而更应该是那个百分之九十,他们是底部稳定的基础。

  毕业即失业,对于优秀者,这个现实是不残酷的,金子总会发光。但对于985和211以下的学子们就压力山大,金子之外,还有一般的铜铁木草,他们和他们的父母会在此时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

  就业,又经常性失业,有时是随意性失业(随老板),会让青年人找不到事业的根基在哪里,“老板们”的事业并不等于奋斗者的事业,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拥有人力使用的无限裁量权动摇了合力奋斗的事业基础,收入上的两极分化只是一个表相,比这更可怕的是,青年人自踏入社会的第一时刻起,便有了“人生如浮萍”的飘摇感。

  我们曾经很清贫,但青年人的天充满阳光,脸上洋溢着奋斗的喜悦。

  我们今天很物质,但青年人的天阴睛不定,心里充满了躺平的焦虑。

  让青年人的天变蓝是一种历史任务,不能再等了!

  如果青年人仍不知道复古思潮的对错,说明我们又回到了曾经的那个起点。

  如果青年人仍然不知道自身问题的源头,说明我们又需要新一次启蒙运动。

  谨以此文献给热血的青年们!乐于看见青年人思想上的觉醒!

  附言:

  之前,我曾经在文后附言中说过五年内不可能实现某目标。近日,有朋友认为我判断错了,说形势正在质变,很快就要动了。希望我是错的,错的越离谱越好,时间点越近越好,我若错,意味着大方向是对的,也是我多年来期望的,请大家看我近十多年来有关此事的文章。然而,我内心仍维持原判断不变,2027年前不变。

  如何看最近抓了比较多文化战线上的间谍?答:很正常,小鱼几条,文化间谍,经济间谍,多得是,2009年,我就有专文写过。不过,说实话,大鱼活得好,前路仍崎岖。

  写于2023年4月29日星期六

  【文/孙锡良,红歌会网专栏学者,独立时评人。本文原载孙锡良新公众号“孙锡良B”】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7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