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从用《红色娘子军》招待尼克松谈起
01
现在人们都喜欢谈论文化自信的话题。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都不缺少文化自信,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又把文化自信遗失了。
至于遗失的原因,要完全说清楚,需要一篇长文章,这里暂不展开。
话说半个多世纪前的1972年2月22日,北京城出现了相当有文化自信的一幕:前一天刚刚到访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被中国方面招待观看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由一群挥舞着大刀和马枪的男女红军战士表演的芭蕾!
如果联想到几十年后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只有宽袍大袖的古典中国人形象,却没有现、当代中国人(更不要说革命军人)的形象,我们就更能感受到这场演出的卓尔不群了。
二十世纪接待外国元首的礼仪,包括检阅仪仗队、国宴、观看文艺演出等等。
而用《红色娘子军》招待来访的外国元首,尤其是西方国家领导人,的确再合适不过了。
首先,从形式上看,《红》采用的是芭蕾舞剧。
这一艺术形式孕育于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降生于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宫廷,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鼎盛。
经过近五百年的流行与发展,芭蕾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语言,是一种公认的高雅艺术。
其次,从内容上来看,《红》讲述了被压迫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赢得自身解放的故事。
用源自西方的芭蕾舞讲述中国革命故事,《红色娘子军》由此成为毛主席提倡的“洋为中用”的典范。
《红》包含了双重主题:一是阶级解放,二是女性解放。
其中阶级解放是女性解放前提和必要条件。没有阶级解放,吴琼花最好的前途,也无非是做南霸天的通房丫鬟,比起被鞭打、被关进水牢,这不过是换一种形式受压迫罢了。
更重要的是,《红》通过“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的公开宣示以及不断响起的《国际歌》旋律,最终指向的是世界革命与人类的解放。
不言而喻,这同时意味着要推翻美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统治。
02
但是,中国方面并不担心《红色娘子军》会让尼克松感到不适,也不觉得有必要为了照顾尼克松的情绪而对剧情或主题做任何修改。
无疑,中国方面也不是为了故意让尼克松感到尴尬才请他看《红色娘子军》。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不存在任何的刻意。
是的,没有什么客气的,也没有必要遮遮掩掩,这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追求的就是全人类的解放,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