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
中医基本理论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中医辨证论治运用了中华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医药文化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本报开设“从哲学视角看中医”栏目,发掘中医与哲学的内在联系,探讨中医药学中渗透的哲学理论,研究中医药文化与哲学思想如何加深交融互进,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新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两个结合”的视域下,中医药学研究者、教育者以及相关工作者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其中“何以能结合”是这一理论研究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医药文化多个维度契合性的梳理与分析,以期揭示两者能结合的深层原因,在契合中推动二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创造性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助推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中医气学理论的契合性
物质本原与气本原。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中医药学强调“气”,认为气是一种极精微的,虽无形却客观实在的物质,“气”是包括人体在内的天地万物的本原。《黄帝内经》中,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等论述中,体现了对气的无形可见而又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的认识;在“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等思想中,充分体现出“气”化生万物,为天地万物之本原的基本观点。后世医家秉持《黄帝内经》观点,并不断发展,把物质性的气作为天地万物、人体生命的本原,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医药学的气本论思想,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药学中客观存在的气及其本原性,与马克思主义物质本原具有高度契合性。
物质的运动与气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指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中医药学认为气是运动着的、弥漫时空的,运动不息是气的重要特性。《黄帝内经》中就特别重视气的运动,认为“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不生不化,静之期也”,气的运动是天地自然生生不息的生机所在,若没有气的运动,整个宇宙将是一片死寂。气的运动不息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和保证。“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夫人之有生,无非受天地之气化耳”等思想,反映出气的运动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中医药学中气的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物质运动具有高度契合性,其中对生命运动形式的揭示则更具体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