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调查研究要“想事”,不要“想词”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并强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问题导向是调查研究的起点,也是终点。正确提出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合理解决问题,是判断一个调查研究工作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
调查研究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
调查研究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回答特定的问题。大体而言,问题意识源自于三个方面:一是调查研究的背景;二是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三是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具体问题。
调查研究的背景指的是某一项具体调查研究开展的由来。没有哪一个调查主题是无中生有的,对特定背景有理解,可以提高问题提出的准确性,有助于理解调查目的的必要性。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之所以是调查研究的名篇,在于这篇光辉文献回应了时代背景。该调查研究既有时代属性,和他之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脉相承,又有现实需求,客观呈现了农民运动的现状和主要矛盾,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调查目的指的是启动某个调查研究工作是为了解决何种问题,达到什么目标?调查目的是否明确,有没有合理地回应研究背景,决定了调查研究的“立意”是否高明,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多贴切。有些调查,一开始就是出于解决实际问题,寻求具体对策而展开的,这种调查主要存在于政策研究中,其目标比较明确,直奔主题而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调查者对调查主题有一定了解,事先准备调查提纲,对调查成果要有大致判断,进而保证调查实施有的放矢。
正确的问题意识,源于理论与经验,政策文本与政策实践之间的悖论。有些问题,很可能在理论上有说法,在政策上也有依据,但在经验上却呈现出和理论假设不一样的情况,在实践上也出现了意外的后果,这就需要在调查中将理论和政策还原为具体的经验和实践,进而让“悖论”具体化。只有在具体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发现的,且在经验上可理解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意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了明确的问题意识,正确地提出了研究问题,就需要对问题展开科学分析。其中的关键是,对具体问题展开具体分析。概言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很多调查研究没法深入,是因为没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对调查问题没有具体化;很多调查研究尽管掌握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却无法得出新认识,是因为没有把握矛盾的一般性,对调查问题没有作归纳总结等适当的抽象处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