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缓缓走来的“C+5”
再过几天,中亚五国领导人就要相聚在中国西安开会,可简称为“C+5峰会”。
这个会,按我的个人设想,早十几年召开就更好,它会对地缘政治及国际政治产生更大的影响。
2009年,我在《热战时代》一书第325页至330页中提到,中国与中亚曾经有活跃的“丝绸之路”交往史,进而由此联想到新的合作机遇,再又提出“长城计划”,或者称“小马歇尔计划”,希望合作共建“中国-中亚走廊”。
2013年,中国领导人在中亚访问时也提到了丝绸之路。再后来,中国学者又把海上丝绸之路合并到陆上丝绸之路的规划中来,据此诞生了“一带一路”。
美国现在批评中国,说中国的“一带一路”是早就规划好的要抢夺美国利益的战略,其实是有些夸张和歪曲事实的,因为这个战略并非一次性提出,是边走边捏合的。
跟“一带一路”成型有些相似的概念还有“改革开放”,大家都把1978年当成这四个字的元年,其实也不准确。改革,这个词自1950年起就很常见,后来更多会提到“建设”两个字,再后来还上升到“革命”。开放,是1980年以后才提得多一点,之前也不是常用词。1984年以前,任何正式或非正式文件、政策中都看不到这四个字的组合,重要大会报告中更不会有,直到1984年一位前领导人在福建合并到一起讲,然后就成了热词。
很多事情,都是一边走一边想,没有传说中那么神秘。
中亚五国,人口加起来大概也就8000多万,经济总量也很一般,但它是前苏联解体后的产物,它有独特的文化与信仰,它又处在大国竞争的特殊位置,美国,俄罗斯,日本,土耳其,中国,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它产生化学反应。
经过几十年的外交磨合,逐渐形成了以下格局:
俄罗斯与中亚以独联体为基础的“R+5”。
美国以打楔子为目标的“A+5”。
日本以配合美国遏制中俄为目标的“J+5”。
土耳其以文化信仰整合及帝国复兴为目标的“T+5”。
这样一来,不怎么有突出优势的中亚五国就扮演了地缘政治的重要角色,最后可能会形成一个“RJACT+5”的互动格局。
俄罗斯与中亚的特殊关系自不必细说,日本的战略大都处于设想中,土耳其的影响根深蒂固,从现实角度看,最值得推敲的是美国对中亚的渗入。
2016年,美军中央司令部计划投入近40亿美元,在五个主要欧亚、中亚国家建立数十个军事训练基地、预警雷达站、军用直升机机库和多用途边境安全检查站。美军从阿富汗撤撤出后,仍旧在中亚地区部署精锐部队,包括四个营兵力的、隶属美军第三空降师的特种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