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平:“不平等交换”批判——浅析国际贸易中的劳动价值论
“不平等交换”批判——浅析国际贸易中的劳动价值论
(征求意见稿)
阳和平 | 文
摘要
目前流行的所谓“不平等交换”说,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把剥削主体由帝国垄断资本偷换成列强的工人阶级,鼓吹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高工资、高“福利”是帝国通过“不平等交换”剥削第三世界所获超额利润收买列强工人阶级的结果。
但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的范围又是由劳动力流动的范围决定的,所以只要劳动力在国际上不流动,那么商品的价值就不具备国际性标准,劳动力的价值也同样没有国际性标准。
国际贸易的劳动价值论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会高于进口国在国内生产同样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劳动力的价值不会高于商品生产国在国内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贸易国之间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价值的巨大差异,为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在国际贸易中获取临时性的超额利润创造了条件。
原先提出“不平等交换”理论的伊曼纽尔(Arghiri Emanuel)和阿明(Samir Amin)等人,否认在劳动力无法流动条件下,决定商品价值的市场和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市场往往是不同的市场,反而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力价值的国际标准出发,在生产价格上大做文章,违背生产价格机制的前提条件,把生产价格差异所必然导致的非等量劳动交换看成是发达国家剥削第三世界的源泉,因而他们实际上掩盖了产生超额利润的真正机制在于帝国资本对资源、技术和市场垄断。这种用“不平等” 的道德尺度来控诉帝国主义,是空洞乏力的,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本文重点通过分析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换模型,阐述了贸易国之间劳动力价值差异、贸易比例、生活水平和利润率平均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资产阶级是如何通过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获得超额利润的,说明了即便是在没有资源、技术和市场垄断条件下,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达到压低各国劳动力价值,加重对劳动力的剥削,扩大各国失业人口,并且在提高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劳动力的绝对生活水平,进而批驳了至今仍在流行的“不平等交换”这种伪马克思主义学说。
本文仅是关于现代帝国主义特征的开篇,往后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一步步地展开。
目录
前言
一、浅谈剩余价值的来源
二、生产价格机制必然导致非等量劳动交换
(一)生产价格模型
(二)生产价格理论的适用范围
三、劳动生产率差异必然导致非等量劳动交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