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复:不能把我们党对待私营经济的正确态度同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立起来
在西方自由资本主义鼎盛时期,关于“财富”和“财产”的争论是很激烈的。争论是资产者挑起的。为了转移目标,资产者闭口不谈财产。资产者说,我们为社会创造了财富,高楼大厦、工具机器是我们创造的,人们吃的食粮、穿的衣服、开的汽车,哪一个不是我们创造的?我们创造了财富,使世界上一切人都享受人类文明的财富之光。
马克思愤怒了,拍案而起:
不,先生们,工人创造的财富,变成了你们的财产,工人们却一无所有。是的,先生们,你们的触角深入到国土的每一个角落,拚命追逐财富,向前进取、开发新矿山、建设新工厂、修筑新铁路,尤其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和做股票投机生意,这样一股狂潮盛极一时;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你们文明的极端的伪善和它所固有的野蛮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先生们,你们大发横财,你们所追逐的不是财富,是私有财产。
“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马克思引语)整天铺天盖地的“财富”喧闹,掩盖了资产者所追逐的“财产!财产!第三还是财产!”事情难道不是这样吗?
财富不是一切人的财富。资产阶级擅于用抽象的、空泛的、虚无缥缈的现象性词语掩盖和替代具体的、特定的、本质性的术语。英国的海德公园,挂着“任何人都不得在公园的长椅上过夜”的告示(对“夜间”有多种解释。有的指黄昏后至天亮前,有的指日出至日落等)。谁都不可以在长椅上过夜,一般人不可以,首相、部长和富人也不可以。何其公正,何其无私!然而,有谁人在长椅上过夜呢?只有穷人、无家可归者和流浪汉。这个规定,正是为这些人准备的。可资产阶级把它掩盖起来,说在嘴上、写在书上的是“一切人”。既然财富是“一切人”的财富,那么公园的长椅这些人为什么不能享用呢?马克思在作为政治经济学基础的《哲学的贫困》里说,“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
另类意识形态把财富说成“一切人”的财富,使“一切人”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为财富而自豪。然而,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归谁所有”的财富。在法律上,财富和财产统称财产,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在谈论财产的时候,只有那些神经不健全的人,才把目前我们党对待私营经济的正确政策同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立起来。我们不能因为宣传对待私营经济的正确态度,就否定马克思主义原理,也不能因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原理,就否定对待私营经济的正确态度。
下面揭示的是财产、所有制、所有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两条线索:财产——私有制——私有权;财产——公有制——公有权。
经营与生产资料属于私有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与马克思的理论怎么相容呢?
经营与生产资料属于私有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与马克思的理论怎么相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