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被误解的“取消高考”与毛主席的教育革命


  按:又是一年高考季,重发一下这篇文章吧。

  ————————

  1905年,科举制寿终正寝,高考制度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解放以前,主要实行的是各个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权力和资本寻租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1950年,新中国开始继续延续解放前的高校自主招生方式;

  1952年,新中国建立起来了更加体现公平性的全国统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1966年6月1日,教育部决定招生工作推迟;

  1970年,高校开始以“工农兵推荐入学”的方式重新招生;

  1977年10月,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制度。

  1966年-1977年的这近12年的历史时间段,被后来的精英人士称为“取消高考”的12年,而饱受争议和批评。

  通常的说法是“毛主席取消高考导致教育荒废、人才断档,平民子弟失去上升通道……”这个说法是对真实历史的极大误解或者说有意歪曲。

  旧考试制度的问题及“取消高考”真相

  1953年,北京一位参加高考的考生8门成绩只考了178分,该生平时成绩还可以,于是坚持认为试卷评分出了问题;问题反映上去之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尽管复查的结果显示,这位考生的考试成绩确实很糟糕,但另一个问题却暴露出来,并在当时引发了社会的大讨论:高考的成绩并不能体现考生平时的成绩,更与个人能力没多少关涉,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考学负担过重。

  此后,还出现了考生高考成绩不理想,想要跳楼自杀的问题;四川一位家长更是在考前对学生说,“考取大学,你就穿新衣服上学去,考不取,你就拿着棍子和破锅讨饭去!”

  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份教育“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但是,在所谓的“现代考试制度”之下,考生的负担根本没办法减下去,城市学校比农村学校负担重,高年级比低年级负担重,一些高年级学校一周课时比规定超出5-10小时,多的甚至超出24小时。

  究其原因,虽然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前30年时间,一直致力于缩小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脑差别),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便到毛泽东时代结束,城乡差别依然显著存在,虽然不像今天这么大;新中国农业人口占据了90%以上,很多农村家庭的子弟依然希望通过高考进入城市,改变个人命运;而城市工人家庭子弟也希望通过高考进一步实现阶层跃升。在这种情况下,高考成了个体寻求阶层上升的通道,新中国前十七年也不例外。

  毛泽东时代并不是后来所指责的“平均主义”,毛主席直到晚年仍然“耿耿于怀”的是“八级工资制”。他认为,共产党人仅仅是因为“旧的习惯和法权”,才不得不做这样的让步,但让步的结果,却让出一个“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的“等级制”来,“就不对了”(毛主席1974年语)。

查看余下7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