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黑美人鱼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缝合怪”
儿童节前夕,由中影发行、迪士尼影业出品的真人电影《小美人鱼》在中国国内与北美影院同步上映。
1989年,迪士尼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改编成动画电影《小美人鱼》,动画电影和小说中人鱼公主的形象成了中国年轻观众的童年记忆;此番的真人电影《小美人鱼》就改编自1989年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片。
原本迪士尼想趁着儿童节在中国收割一波票房,然而,自年初真人电影要引进中国的消息发出,就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上映首日在排片并不低的情况下仅仅收获了360万票房,创下了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冰点;截至昨天,《小美人鱼》在中国连续上映6天的票房才堪破2000万。
与很多人因为黑人演员出演《小美人鱼》而对这部电影打出差评的看法不同的是:笔者反对种族主义,因而并不赞成去诋毁小(黑)美人鱼的外貌;笔者反对的是迪士尼借“政治正确”的噱头,搞出的这场“矫枉过正”的逆向文化挪用,所制造出来的“缝合怪”,反倒进一步地推动了社会情绪的对立,助长了种族主义。
-1-
首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安徒生的《海的女儿》的小说原著。
安徒生是一位有着强烈人文关怀的进步童话作家,他于1805年出生在丹麦奥登塞城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从小就饱尝贫困却酷爱文学。为了追求艺术,14岁的安徒生独自来到首都哥本哈根,刚开始在皇家剧院当一名小配角,后来因为变嗓被解雇,转而学习写作。
1829年,安徒生初获成功,短短几年时间就享誉欧洲多个国家。尽管年轻的安徒生在当时的文坛已占有一席之地,但因为他的出身处处受到歧视、始终无法真正结交王公贵族,不过安徒生从来没有改变对底层人民的强烈同情与关怀。
因为当时他一直试图努力提升社会地位的这种心境,安徒生早期的童话作品尽管也能折射出巨大的阶层鸿沟,但主要的基调仍旧是充满绮丽的幻想和乐观的精神。
《海的女儿》就是安徒生早期的童话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讴歌了小美人鱼对爱情、灵魂、理想的追求。安徒生借小美人鱼来隐喻自己,海上的世界隐喻着贵族阶层,而海底的世界则隐喻着平民阶层。
小美人鱼来到了海上世界,但她“发不出声”,因此被无视、被牺牲。
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小美人鱼为了爱情、为了高洁不死的灵魂,放弃了自己的声音,放弃了300年的寿命,同时失去的还有自我……小美人鱼的悲剧也是每一个试图改变自身命运的底层人民的悲剧,尽管上帝赐予了她“一个不灭的灵魂”,这象征着某种“认证”,但小美人鱼终究还是失去了生命、化作了一片白色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