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戏呢?钱呢?”何赛飞女士应该到南街村看看
5月23日是毛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81周年,前天笔者看到一段视频:60岁的何赛飞女士在《戏聚高平·擂响中华——中国梆子大会》担任评委时,听到山西青年晋剧演员张军波在省团迟迟无法转正、每月1500元工资、兼职开网约车养活老家的三个孩子时,难掩心痛与悲愤,对着镜头愤怒质问:
你说为事业为中国戏曲坚守,哪有这么多高尚的想法?他就是爱好,他喜欢,他从骨子里喜欢。
但是我们现在国家也好政府也好,我不知道这个平台说这样的话,可能到时候又要被停了,振兴戏曲真的不是喊的。
这就是艺术家,大家都看到了这出戏很难演,就这么一个人叙述性的、带着情绪的,不是艺术家怎么能够把持住整个情绪,整一个把我们的眼球吸得牢牢的,气都没有喘过。
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不给予基本生存,给谁?!
你们口口声声梅花奖、文华奖,几百万几千万花那么多钱排一台戏,得了奖之后放在仓库里,老百姓也看不到。
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
这段视频引发了热议,很快#何赛飞回应痛斥梅花奖#的词条也被推上了热搜。
不知道是哪个无良自媒体断章取义,何赛飞痛斥的哪里是“梅花奖”?不过,采访何赛飞的记者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看过视频的人都知道,何赛飞所痛斥的是文艺领域的乱象,痛斥的是资源不能分配给基层文艺工作者,不能分配给人民群众——“几百万几千万花那么多钱排一台戏,得了奖之后放在仓库里,老百姓也看不到。”
至于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何赛飞也没有答案,所以她只能寄希望于“有决策权、话语权、有领导能力的人来解决”。
当然,也有一些人对何赛飞的说法是嗤之以鼻的:
在某些短视频平台上,的确有个别展示民间传统技艺的博主能够走红,但能够通过短视频红起来的民间传统技艺是少数,能通过直播走红并挣钱的博主是少数,能够一直“红”下去的就更少;能走到最后的,往往是被资本收购,紧接着是“变味儿”或者被“雪藏”……
而何赛飞所反映的现状,恰恰是市场化造成的。
以前地方剧团是国家“养着”,有编制、吃“商品粮”;市场化以后,剧团就需要自己到市场找饭吃了,最后导致基层剧团纷纷解散;地方的名演员都往京津沪跑,就连很多省级的剧团都只剩下“龙套”演员。
以前很多国营工厂有自己的文工团、剧团,演员往往还是工厂的职工兼任的。例如,电影《耳朵大有福》里的王抗美夫妇,电影《钢的琴》里陈桂林等人……随着国企的改制破产,曾经的基层文艺的大繁荣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