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关于科学思维的遐想
6月13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科普,更要普及科学思维》。我们知道科普,基本概念就是普及科学知识。当然,普及科学知识也包括推广科学知识。我知道,现在有的家长给自己家正在读小学的孩子订阅了《少年科学画报》。我没有认真看过这份杂志,但我听那位家长说,他们家的孩子特别喜欢看这份刊物。每个月,刊物快要送到的日子之前,那个孩子总是问家长,《少年科学画报》怎么还不来。刊物送来后,那个孩子读起来真是如饥似渴。看到这样的现象,真的让人心里非常高兴。
至于说起科学思维,这个事说起来可能要复杂得多。普及科学知识,大家都知道。但是普及科学思维,到底是怎么回事,估计很多人也未必能说清楚。反正我就说不清楚。
《光明日报》上的这篇文章,我看了两遍,其中讲到了普及科学思维的重要性。这我非常赞成。可是说了半天,也没说明白到底什么是科学思维,更不用说怎样去普及科学思维了。
我承认,接受了科学知识的人,未必就一定具有科学思维。这其中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例如,有不少学了理工科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应该是是接受了很多科学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了,可是在他们中间,却仍然有人相信神佛。我就特别不明白。有时也问过这样的一些年轻人。他们给我的回答是,这个世界未知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要否定某些事物,就确定它们一定不存在。他们的意思就是说,神佛到底是不是存在,我们没人能说得清楚,也没有人能证明他们就一定不存在。这或者也就是说,他们求神拜佛之类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他们也不承认这就是迷信,这就是不相信科学,或者这其中就一定不是科学思维。
对于年轻人的这些想法,我无意与他们争辩。而且我也认为,这种争辩不会有任何结果,基本就是浪费时间。因为两种观点的理论体系与逻辑体系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样扯来扯去,根本就没有意义。当然,我坚定地认为,那样的观点和想法,肯定与科学无关。而我们如果要普及科学思维,也必然要与这样的迷信与糊涂而且极为混乱的观点进行斗争。
从近代科学的发展史来看,科学的逻辑起点一定就是观察,就是经验(这个经验不是我们汉语中所理解的那种多年知识与技能的积累,这里的经验就是去经历和体验,可以看作是一种最初步的、具有感性的初步实践)。欧洲经验论就是这个观点,知识来源于经验。我们首先要对客观对象进行观察、进行测量,而且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来做这些工作。然后再对观察与测量的结果进行归纳和统计,排列出这些结果与指标的序列,或者还要分类,再从中寻找其内在的规律性。如果多次进行这种观察、测量、归纳、分析等工作,就有可能看出所发现的规律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这应该就是科学思维的意义。而且,科学思维与科学研究本身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不可能分割开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