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房地产蓄水池漫堤?中药材反季节暴涨的示警


  去年年末以来,中药材价格的接连暴涨,让笔者的一些从事中医工作的朋友感到无所适从。

  为了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他们不得不在开药方时选择一些功能相似、效果稍差却相对廉价的药物替代,即便如此,方剂的价格还是止不住地往上涨。

  据红星新闻报道:“进入6、7月份梅雨季节,中药材交易本应进入淡季,但今年却一反常态,价格从年初开始就居高不下。”

  在药材批发市场,党参从去年同期的每公斤80元涨到了220元,当归从每公斤60元涨到200元(有些地方甚至涨到了300元),龙骨、关黄柏、酸枣仁等多个品种价格翻倍上涨,沙苑子更是涨了10倍!

  有业内人士认为,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是导致中药材涨价的一个原因。例如,当归在前年和去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

  然而,笔者查了一下相关数据。据统计2021年当归产量约为36200吨,2022年当归产量约为35100吨,减产幅度并不大。而2021年当归市场需求量约为32700吨,2022年需求量约为33000吨。虽然库存得到大量消化,但也还没有到供不应求的境地。

  党参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尽管近两年受国家保粮政策影响党参产地种植面积在萎缩,但党参的产量也仅仅是从2021年的68000吨下降到了2022年的66000吨。与之同时,相当一部分党参是供应于食品市场,但受大流行的影响,党参在近三年的食用量从大流行之前的每年约3.5万吨下降到了大流行以来的每年3万吨。

  而近年来的公立医疗机构中药饮片销售数据也显示,尽管中医药防治在2020年以来的大流行中得以推广使用,但中药饮片的销售量相比2019年并没有大幅上涨的局面。2022年全年销售量相比2019年上涨了6.1%,销售额上涨了9.4%,单价只是略有上涨。

2015-2022年我国城市公立医疗机构中药饮片销售情况

  显然,自然灾害所导致的供需关系变化完全无法解释这半年多以来中药材价格的暴涨,更无法解释本应是需求淡季的六七月的反季节暴涨。

  红星新闻记者在一线走访调查揭露出的现象指出了问题的根源:

  一位多年在甘肃、青海、河南等中药原产地收货的经销商向红星新闻记者透露,就像十几年前炒作三七一样,这次许多资本从房地产等行业退出后,选择的是产地相对集中、比较常用的几味中药材,如当归、党参、黄芪等,“炒作的方式是给钱了不提货,只是在各个冷冻储存库之间炒来炒去。”

  据禹州市药业商会会长介绍,今年到原产地进药时,他发现多了很多生面孔,很多是拥有大量资本的地产老板或煤老板,他们收购药材后都囤积起来,低进高出。“今年4月份,我去山西采购药材,正巧遇到一个煤炭老板也在采购。单柴胡一个品种,他就买了上百吨。”

查看余下5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