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从劳动模范到扶贫模范,被身份转换的不止是申纪兰


  上个月的28日是申纪兰同志逝世三周年,电影《申纪兰》在山西长治首映,电影《八角笼中》也宣布于次日开启第二轮“超前点映”。

  两部不同的电影,两个不同的事件,两个不同的人物跨越时空,在荧幕上交错在了一起……

  -1-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申纪兰的事迹。

图片

  从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始,她是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被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活化石”。

  2011年,申纪兰沉思之后认真地对媒体说道:“当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不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我文化低,说不清楚。但这么多年,内心拥护的事,我就投票,不拥护的事,(我)就不投票。”

  这段话算是针对此前几年时间里,某些媒体称申纪兰“参加了十一届全国两会,从未投过反对票”的舆论炒作的回应。

  相比奇葩提案频出的代表,申纪兰的提案可谓“中规中矩”,她曾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独立提出和参与的提案有:引黄入晋、太旧高速、山西老工业基地改造、长治到北京列车、飞机场建设、赤壁电站、集中供热工程……这些提案基本都是围绕改善当地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那些“私字当头”的提案相比,立场清晰可判。

  申纪兰的名字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家喻户晓,她的名字同全国劳模李顺达连在一起,载入世界“人与自然”发展史册。

  申纪兰生于1929年;1946年,申纪兰嫁入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西沟村——过去的西沟村曾经是“光山秃岭乱石沟,十人见了十人愁;旱涝风雹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

  早在抗战初期,西沟村的李顺达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创办了边区第一个互助组,开展生产自救,抗战度荒,被誉为“边区农民的方向”。解放后,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人民艰苦奋斗,建设山区,改变了穷山恶水的旧面貌。1953年,李顺达、申纪兰同时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毛主席在介绍这个合作社经验的《勤俭办社,建设山区》一文前写下长长的一段按语:“……这个社所在的地方,是那样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由于大家的努力,三年功夫,已经开始改变了面貌……”那时,申纪兰是合作社副社长。

  到70年代,西沟村农民人均粮食达到210公斤,追平那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1972年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大队农业学大寨经验选编》一文中介绍,

  李顺达和申纪兰同志带领西沟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光辉批示,开展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的斗争,在河滩上打起六千多米大坝,五百多亩乱石河滩变成了良田,沟里扎了五百多座谷坊,社员们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