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十三年前的一篇文章,与今天的现实一点都不违和
本文发表于2010年2月9日《经济观察报》,原题为《内需不足的中国悖论》。这次发表时删除了有关金融危机的部分,其余一字未改。文章虽然是十三年前的,但除了具体的数据之外,可以说与今天的现实一点都不违和。
中国的消费悖论
事实上,关于内需的问题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有关的数据往往也很容易让人们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目前我国的内需问题及特点如何进行准确的判断?
对中国内需不足问题的判断绝不能简单化。2006年初,我曾发表过一篇题目叫做《蹊跷的内需不足》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就中国内需不足的特点讲了四个并存,即经济快速增长与物价低迷并存,物价低迷与负担沉重并存,生活负担沉重与高储蓄率并存,高储蓄与高负债并存。也就是说,不能将中国的内需不足问题简单化。
可以肯定地说,笼统地认为中国崇尚节俭、不爱花钱,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可以想一想,几种重要商品的消费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首先是电话,中国的电话是在初装费高达2000-5000元的情况下开始普及的。我记得当时北京电话的初装费是5000-6000元,就是这样有的还得托人找关系,而当时人们的月工资只有几百元钱。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是在一个工薪阶层一年的收入才能装一部电话的情况下进入电话时代的?手机就更不用说了,在几年前中国手机的普及率就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再说汽车,当进入21世纪尤其是“非典”之后,汽车开始进入市民家庭,这时中国汽车的价格是远远高于国际市场的,当时在中国买一辆桑塔纳能在国际市场上至少买两辆,购买一辆一般的汽车往往需要一个家庭几年的积蓄;再说房子,目前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是世界上最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形成了持续的房地产热,有人说中国是世界上房价收入比最高的国家之一,但也是住房自有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这样的时候,还说中国的老百姓太节约,太不爱花钱,实在说不过去,还要怎么样才算爱花钱?
其实,对于中国“消费不足”的说法,一直有着质疑的声音。不久前,中金公司就发表了题为 《谁说中国不消费》的研究报告,认为近十年中国居民消费平均年增长12.1%,远超过其他消费大国的表现。主要原因是城市消费步入更新换代期、农村收入增加较快并开始追赶城市消费,以及“80后”独生子女消费观念的转变推升房地产、婚庆和旅游等消费。对于这些结论可能还会有争议,但至少也可以说明内需不足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这令我们想到人们描述我国消费问题的另外一些说法,比如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等。这些说法可能不是很严格,所指的也是不同范围的现象。但至少可以提醒我们,不能用一种简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消费不足的问题,不能将消费不足等同于老百姓不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