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杰:赵官家GDP的前世今生

2023-09-13 1252 0
作者: 陈俊杰 来源: 红歌会网

  据说2022年美国的GDP增速在最近的四十四年里首次超过中国(见表1),何以然?《水浒传》里的阮小五曾在被“扫黑”时高唱“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这个打渔的赌徒为什么“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也许当今中国的改革派会认为宋代GDP天下第一,所以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而不对赵官家重用贪官“零容忍”吧!但阮小五跟着村长劫了总理的生辰纲,如此“黑吃黑”的GDP值得吹捧吗?阮小五死于非命而总理寿终正寝,不反皇帝岂能反贪官?

  表1

  宋代粮食、绢布等农产品逐步商品化,手工业崛起意味着资本主义萌芽,但用GDP衡量小农经济体的产出并不合适,因为粮食、绢布等产出物进入流通领域的不多,也就是没有充分商品化。比如唐代的租庸调,各州县的特产不同,出产丝绸的地区交绢帛2丈,出产麻布的地方交麻布2.5丈,两者是等价的。但实际上丝绸的价值只是麻布的1.25倍吗?当然不是,丝绸无论加工难度、精力付出还是精美程度都远高于麻布,价值量应远高于麻布。但唐代的丝绸价格只是比麻布与粮食略高,这是商品化程度极低的必然结果。宋代经济初步商品化后交纳税收既可交钱,也可用粮、绢、布等产品抵交,数量多少取决于价格换算。GDP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比如小麦最终产品是包子与馒头,理论上只有包子与馒头算入GDP,中间形态的面粉则不计入GDP,实际操作却很难统计多少面粉制成了馒头、多少面粉制成了包子,因此后世都是将每个环节的产业增加值累加得到GDP。古代的资料较少,计算GDP时化繁为简而不考虑面粉、包子等环节,直接将小麦的价值算入GDP。商品在流通环节不增加GDP,例如将粮食从江苏运到开封,如果粮食在销售环节已计算过一次GDP,运输环节便不能重复计算。宋代GDP为14亿贯的荒谬结论以讹传讹至今,简直是不可思议!根据1021年的财政数据,按10%的税率反推GDP得出当时的财政收入(见表2)简单相加是不是1.4亿?而单位又是什么?难道小学的数学老师教他们时不同单位的数字可直接相加?不求甚解的写手们只看到第1个单位“贯”就以为宋代的财政收入是1.4亿贯,甚至用1贯铜钱=1两白银,再用10%的平均税率而得出宋代GDP为14亿两白银。错的离谱。宋代的财政收入单位是“贯石匹束两”,1贯钱=770文,彼时白银还是商品而没有货币化,1银白银的价格便宜时值1000文而贵时值3000文。最直接用“十税一”反推GDP势必出错,田税略低于10%,而盐、茶、酒等征榷商品的抽成至少30%,怎么能简单用10%反推GDP呢?那么又该如何计算宋代的GDP?计入GDP的产品有哪些?古代的产出物比较简单,包括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宋代。计入GDP的产出物大致可分为三类:粮食、丝绸、麻布、茶叶、酒、盐、陶瓷等日用品;金、银、铜、铁等矿产;笔墨纸砚、胭脂水粉等小商品。结合宋代的财政计算GDP则要参考宋代的三类物产:土地相关,即粮食、布帛等,利用耕地、亩产推算产出;专卖商品,即盐、酒、茶与矿产等,利用抽成或税率反推;小商品,主要是陶瓷、文具、化妆品等,利用商税反推。三类商品都在宋代的财政收入中有所反应,鉴于资料的详实度可选取宋神宗时期考察宋代的GDP(见表3)。先剔除与产出不相关的项目,市易钱是王安石搞出的官府贷款利息收入,相当于薅老百姓的羊毛,坊场钱是酒坊经营权、地方收税处的拍卖费,二者都不直接对应产出,因此剔除。第一,计算与土地相关的产出。产出品是粮食、丝绸与麻布,产量与耕地面积相关,宋神宗时期的耕地面积是4.45亿亩(未换算成市亩),人口约8000万,合1800万户(《中国人口通史》,路遇编著)。养蚕是有专业门槛的,假定全国范围内露田、麻田、桑田的占比分别为85%、10%与5%,宋代土地的总产出为6.91亿贯,而1贯=770文(见表4)。第二,专卖商品的总产出。唐朝末期加速对茶、酒、盐等商品实行类似于专卖的制度,宋代的茶商与盐商要经过专门的“茶引”与“盐引”才能转卖两种商品,对酒实行酒曲的垄断与酒的专卖。宋代的食盐专卖是这样的:盐的成本为5文/斤,盐商从官府以15文/斤(价格一直涨哈!)的价格购买盐引,近处卖价25至30文,远处卖价为40至50文,相当于税率33%。茶与盐类似,酒的税率高达50%,金银铜铁则课以20%的税率。北宋的钢铁产量为1.15万吨,铁的价格为40文/公斤。因此,铁的总产出为597万贯(1贯=770文),利用金银铜铁、茶、盐、酒的税收不难推算征榷商品的总产出为0.84亿贯。第三,小商品的总产出。能直接用商税及5%的税率反推吗?不能,因为商税的主要课税目标是粮食、绢布、专卖品等大宗商品,反推容易重复计算。茶、盐、酒的总产出为5800万贯,交5%的商税,则是290万贯。再扣除粮食、绢布交的商税,笔墨纸砚、胭脂水粉、手工品的商税贡献估计不到10%,即80万贯,对应小商品的产出为1600万贯。由此可得出宋代中期的GDP为7.91亿贯,人均GDP约9.9贯;换算成白银,宋代的GDP为6.1亿两,人均GDP为7.6两,而1两=1000文(见表5)。9.9贯的人均GDP是什么概念?简单地以为宋代1文等于1元人民币是不靠谱的,宋代物价很高,开封盐价为70文/斤,相当于55文/市斤,1文钱只能9克盐;现代1元人民币可买到半包、约200克盐,购买力差距多大!古今对比,只能用硬通货的粮食。古代的钱除了买粮食、布匹与盐还能买啥?对比古代与现代的生活水平,只能拿粮食换算。宋代大米的价格为700文/石,宋代1石=70升,大米的堆密度约0.7公斤/升,1石约100斤。9.9贯钱在宋代能买11石大米,相当于后世的1100斤,值人民币3300元,恰好处于贫困线附近,还富吗?赵官家治下的“盛世”虚有其表,老百姓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根据表面数字阐述问题,看到赵官家治下的财政状况,简单相加后就把两宋的经济吹到天上,还大言不惭地说“宋朝的灭亡是因为太富”,难道宋江、方腊起义是假的?如果不是没饭吃,谁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造反?赵官家的富贵只是纸面上的,实际上只是物价高昴的畸形表现。在赵官家的治下维持温饱,五口之家的收入要达到32贯(1贯=770文)。除了少量禁军、自耕农,这个条件连大量的厢军、佃户、半自耕农都很难满足,绝大多数老百姓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除了官僚士大夫,宋代其它阶层都是看上去年收入几十贯,但赵官家治下的物价比历代都高。唐朝的盐价每斤才几文钱,米价只有每石30文,而唐朝的老百姓至少还有100亩(相当于后世80市亩)的耕地,赵官家治下的老百姓有什么?如果说赵官家治下的高物价堆起来的纸面财富也能算富裕,那么现在的津巴布韦岂不是也很富?富人要用物质占有衡量,而不是货币。宋代的物价为什么不断提高?第一,赵官家的商品经济不是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后自然发展而来,而是通过财政养军、养官让大量劳力脱产催生消费,使商品流通起来。国家“冗军、冗官、冗费”的快速增长,社会总产出并没跟上,粮食、绢布等物资当然会涨价。所以汉、唐、明等朝代前期都是兵农一体,财政养不起这么多军队,只能让他们自己养自己,但他们的战斗力弱吗?赵官家在的募兵制导致大量青壮劳动力脱离生产,抑制了粮食供给又加重了财政负担。第二,商品专卖敛财,间接推高物价。为了应对高昴的财政支出,除了农税,赵官家通过商品专卖敛财,茶引、盐引、酒税一直在涨。酒是用粮食酿造,酒价大幅上涨,粮食能不涨吗?盐的价格上涨,居民开支增加,手工业者的工资不该涨吗?茶叶价格涨,地主的开支增加后不会提高佃租吗?赵官家敛财不止,商品则不断涨价(见表6)。以后别在吹捧赵官家的GDP泡沫了,与其它封建王朝没什么两样,老百姓只能得过且过。

查看余下7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