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建议将住宅的70年产权改为永久,20年内不收房地产税

2023-10-16 981 0
作者: 陶然 来源: 學人Scholar

  学人简介:陶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全国卖地收入在2021年达到8.7万亿的历史高点,2022年大幅下降至6. 7万亿,今年还会进一步下降吗?在一线城市房价也出现下降,居民对楼市信心不足的背景下,调控政策该如何调整?10月9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陶然,在《有识》栏目对地方债、民企信心、土地财政、房地产、城中村改造等热点问题做了解读。他认为,“大水漫灌”式“棚改”刺激了很多人口流出地城市房价的大幅上涨,不少城市房价两年内翻番。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信心不足的问题,他建议应该尽快把所有的限购、限价、限贷,包括对开发商的一些融资约束尽快取消;同时宣布未来相当长时期,比如20年内不征收以住宅物业为对象的房地产税;进一步明确将住宅70 年产权改为永久,70年到期之后无偿自动续期。

  此外,他总结认为,拉动中国过去2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以生产消费品为主、出口导向的民营制造业企业,这一类民营企业建构了巨大的制造业产能,在国际市场为中国经济攻城略地,这是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和财富累积的根本来源。要恢复这部分企业的预期和信心,主要还是要努力处理好国际经贸关系。

  最后,他提出,特大、超大城市的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更新应该推动“两个竞争加一个腾挪”的创新模式,将有效降低“钉子户”对拆除重建式更新的负面影响,在拉动增长的同时,让被拆迁业主有真正的获得感,同时通过增加商品房供给逐步消除房地产泡沫,而现有政策中要求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负责拆迁和一级开发的“做地”模式,以及在商品房供应中搭配保障性住房的思路需要调整。

  问:你曾经做过一个测算,如果地方政府宽口径的债务为90万亿,即使经过2015年后的债务置换和降息,现有债务的平均利息为4%-5%。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每年付息至少需要3.6万亿-4.5万亿。地方政府还债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出让金,而地方土地出让金毛收入在2021年达到8.7万亿的历史高点后大幅下降,2022年只有6.7万亿,今年预期还会进一步下降。在土地财政后劲不足的背景下,背上沉重债务压力的地方如何走出发展困局?

  陶然:不同机构有不同的测算标准和结果,地方债的规模在2010年底就超过了10万亿,之后持续增加,现在确实已经达到了一个超高的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2021年地方宽口径债务(隐性加显性债务)大概在80万亿左右。而另外一些测算表明,到2022年底,地方显性债(一般债加专项债)为35万亿,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为59万亿,总规模达到了94万亿。虽然地方平台公司债务不应该完全算作地方隐性债,因为其中大概不到20%是平台企业自己的正常借债行为,但由于一些城投公司为低级别(主要是县级)地方政府所负债务因其未发城投债而没有披露其资产负债表,因此并未完全纳入统计,加上一些地方非城投国企的借贷实际上也是地方政府隐性负债,所以地方总债务应该在90万亿的水平甚至还要更高。

查看余下9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