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电影《我本是高山》何以恶评如潮?
《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开拍以后,不断在视频上在网络上加大宣传,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因为张桂梅这个人物,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太大,印象太深,人们都希望看到一个人民教师的正面形象;因为现在教育领域问题太多太大,如果做个横向比较,它与医疗战线一样,都是百姓反响最为强烈问题最多的行业。因此,人们都希望看到一个盼望已久的共产党的人的灵魂工程师的形象。因为张桂梅的偶像是江姐、是英雄,她是一个有信仰的共产党的人民教师。
加上扮演主角张桂梅的是前一段演了臭名昭著的《隐入尘烟》的内容极其糟糕的那个女主角。人们希望她能在这部《我本是高山》中矫正自己原来的糟糕形象,演出一个高大上的人民教师来。
但是,一旦电影公映,观众便大失所望,甚至有的观众有几分恼怒。为什么?因为人们期待的那种人民教师的形象没有出现,出现的张校长身上的故事,是贫困山区的女孩上网吧逃课、母亲酗酒等等魔幻情节,张校长办校的全部动力和精神寄托不是承继江姐那样一心为人民为信仰的英雄,而是仅仅局限在对亡夫的追念和对鬼神一样的魔幻寄托上。因为在导演看来,那样高大上的东西落了俗套,只有写人性,才能合于大众审美。
因为张桂梅几乎所有事迹都已经为大众所了解,张桂梅是这个样子吗?
观众回答,生活中的张桂梅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
张桂梅是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具有善良之心的人民教师。她确实非常怀念她的丈夫,但绝非儿女情长。比如在纪录片中,她回忆亡夫的时候,是她与逝世的丈夫演唱《毛主席来到我们农庄》,观之催人泪下。同样,张桂梅的爱人也是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人。张桂梅在丈夫去世后,以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责任来不断鞭策自己,用作对丈夫的缅怀和纪念。但是,我们的导演在表现张桂梅对毛主席歌曲的回忆时,却十分生硬地、十分荒唐地改成了跳华尔兹舞。且问一句,你们这里到底是对毛主席不满,还是对张桂梅夫妻演唱毛主席觉得太不赶趟?如果这都不是,那么只能说明你们对那些西方的狗屁华尔兹太过于崇尚,生硬地安在我们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教师身上。要这都不是,那就是你们对于我们的英雄从骨子里瞧不起,你们从立场上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站在人民对立面的人去写人民的英雄,也只能写成这个样子,太难为你们了!
类似这样的让观众恼怒的问题,可以说充斥全篇。一个被人民大众喜爱尊敬的英雄人物,在作者的导演眼里,弄得不仅不可爱,而且平淡无奇。观众会说,再怎么样,你张桂梅不也就是一个为了追念个人亡夫的一番私情的表演吗?你不也是对孩子们的培养仅仅出于莫名其妙的人性关怀吗?你不还是没有逃脱西方价值观的要求吗?如果说印象,这就是这部电影给大众的基本印象。没有得到期待的审美享受而离开影院,这就是《我本是高山》给大众的感受。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