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当所有的事都推给“第三方”外包


  关于“第三方”的问题

  陈先义

  随着“接轨论”的漫延,这几年有个词汇非常流行,叫做“第三方”。

  现在还没有人能对“第三方”这个词汇做出准确的解读,反正是生活中的许许多多问题,现在都流行“第三方”来解决。与这个词汇并行不悖的,叫“花钱没服务”。这些新词汇到底怎么来的?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了,反正含含糊糊大家都听习惯了。但是一个共同的认知大家是明白的,大家都叫这是机关管理机制的一种“改革”。叫不叫改革,谁也说不清。因为一谈及改革,一般都讳莫如深。

  因为但凡一提到改革,大家大多三箴其口,为什么?因为现在什么都可以议论,连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都可以对它老人家横挑鼻子竖挑眼,但对“改革”这两字却是不可逾越的禁区和鸿沟,你如果敢斗胆议论批评几句,“反对改革”这个大帽子顷刻便压得让你喘不过气来。

  这个“第三方”的问题真的叫做改革吗?真的无懈可击吗?我看我们还是用事实来说话。解读这个“第三方”的,还有另外一些词汇,那就是“商品化”“外包制”“花钱买服务”等等。离开机关已久,最近到机关看看,感觉现在机关工作已经远远不是当年那个味道了。现在一个现象在机关非常流行,那就是把工作交给“第三方”实行外包。换句话说,叫做“花钱买服务”。举个例子吧,过去机关人员必须要做的年度工作报告、新年度规划、领导的讲话稿、大项目的实施,等等,这些本来机关该干必须干的活,如今都开始流行外包了。一个外包,戴着模模糊糊、稀奇古怪的红帽子,成为一些人主要是领导干部的口头禅。

  当年六七十年代,那时不是这样,这些工作大都是机关的参谋、干事、助理员、科员、科长的基本功。那时候,高层领导,连毛主席都提倡带头自己写文章、文件、讲话稿,直接用文章讲话来颁布指令,指导工作,这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好作风。也是赢得人民尊敬的好传统。于是,能不能动手写文章,能不能即席讲话,成为衡量干部水平高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真没想到,现在这个传统习惯已经悄然改变了,或者说已经没有了,现在讲一切都要与西方接轨,按照西方模式,实行货币核算,由“第三方”外包。

  既然由第三方外包,当然就不是白包,要讲货币交换的规矩,每一件外包工作就要用货币来衡量和交换。若用货币来交换,每一项工作就要作计划搞预算。比如,最近某部们一个部内工作计划,我有幸看到,结果发现在我们看来代表政府的一个像模像样的红头文件,在文尾的右下角不起眼处,居然用楷体字标识:“XX大学咨询有限公司特邀制作”。一看我就有些纳闷了,这么重要的机关文件,怎么由地方商业公司来制作呢?那岂不这些公司的职员都具有部委领导的水平了?

查看余下7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9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9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