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余来:公墓建设的尴尬很多是因为不切实际的人为添堵

2024-01-18
作者: 陶余来 来源: 昆仑策网

  因为藏不起公墓而将老人骨灰带回老家山上安葬,遭遇政府执法,最后执法行动又引起村民不满导致冲突……类似极端事件虽只是少量偶发,却很值得有关部门认真反思墓园建设。

  近几十年来,全国各地丧葬改革力度很大,但盘点种种改革,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的与传统民俗存在冲突,有的甚至被利益集团绑架,也有的与生态环保构成严重不和谐……

  就如合肥小蜀山,以前没有辟作公墓时,满山葱翠景色宜人。可如今,如果驱车沿六安至合肥公路去合肥,远远看见小蜀山西南山坡,一片“白骨森森”的瘆人景象-----那是漫山直立的墓碑。这显然是设计问题。如果采用西方公墓侧卧式墓碑设计,让墓碑倾斜地面15度角,就不会如此有碍景观。即便现在,合肥市民政部门如果愿意对墓碑实施改造,还完全可以纠正过来。

  一段时期以来,许多乡镇都建公祭堂,甚至有的县区还建县区级墓园。公祭堂内,骨灰如货品一样层层码放在架子上,违背了中国人丧葬文化中所崇尚的“人死为大,入土为安”的民俗。虽然骨灰放在公祭堂不需要费用,但不少人还是悄悄将骨灰拿走,入土安葬,致使很多公祭堂差不多“灰”去堂空。

  某镇建了一座塔,游客远观还以为是景点,凑近才知原来是存放骨灰的公祭塔。实在大煞风景。

  哪怕是一座乡镇级的公祭堂,除去占地费用不算,一建也得好几百万,还得花钱雇人长年看守。而且好不容易建好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还得动辄维修。更难堪的是,公祭堂选址往往也是难事,即便建好,公祭堂周边方圆好几里地也成了少有人居家兴业的“死地”。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频现垃圾围城、墓地围城等现象,其中的墓地围城,很大原因是公墓建设有悖传统,不符合环境友好型理念。古人倡导“厚养薄葬”。古代平民死后,安葬入土,也就只是个土质坟茔。每年清明,后人祭祀,无非是给坟茔培点土。然“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过了三代五代,没有人再行祭祀培土,那土质坟茔也便自然降解化为平地。可如今的公祭堂公墓等建设,却人为地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砖块水泥混凝土甚至汉白玉大理石等新型建材的大肆滥用,让公墓质地变得不可降解。长此以往,怎不弄成活人与公墓争地的尴尬?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出现这种局面,有地方政府研究民情不够深入的因素,也有少数开发商与不法官员勾结,将墓园当“死人房地产”开发的资本介入元素……各级党政部门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有人说,国家应该大力提倡树葬海葬等。这其实过于激进。火葬、公墓等改革尚且难以推进,遑论其他?火化加集中地点土质坟茔安葬,这点改革,只要能坚毅地被执行,就好。重拾传统的大道至简做法,每个乡镇集中选一块荒地,让市民和村民采用土质坟茔安葬骨灰的方式安葬逝者,既做到入土为安,又符合环境友好,还节约大量费用。

  作者:陶余来 合肥市包河区总工会;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