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虹:有感于“正装”不正
近日一位老者被某地邀请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因没有穿所谓的正装——西装被拒之门外。老者也没有听从会议工作人员的“换了西装再来”的劝告,反而大声怒怼“谁规定正装就是西装?你告诉你们的某某书记,我不换西装,也不会再来,不接受你们的邀请”。老者扭头而去,领导知悉后赶快派人去追去请,老者最终没有参会,以示抗议。此事在当地引起了一个小小的波澜,也引发了对正装的讨论质疑。
何为“正装”?百度百科等这样解释:所谓“正装”,是指适用于严肃的场合的正式服装,正装就是正式场合的装束,而非娱乐和居家环境的装束,如西服、中山装等服饰等。“正装”,词根是“装”,前提是“正”,失去了“正”就没有了“正装”的存在,所以首先要弄清楚“正装”之“正”。何为“正”?正,本义是不偏斜、平正。基本解释有12个含义,其中不偏斜,与“歪”相对,如正襟危坐,与“反”、“副”相对如正面、正本,这3个含义表示穿“正装”,既要求坐姿端正、正襟危坐,也要求显示正面形象,别有负面影响;正,也有纯、不杂意思,如正统、纯正,合于法则、道理,意思如正当、正道,这3个含义表示穿“正装”,既有正统含义,也有不参杂便装休闲装的纯正;正,也有恰好意思,如正中下怀,这个含义表示穿“正装”应当正好恰好;正,还有表示动作在进行中如正在开会,改去偏差或纠正错误,如“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两者相对之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等,这3个含义都表示穿正装与“正”密切相关,既有穿正装需“庄重规正”和“名不正则言不顺”之意 ,也有穿正装需表现出正人君子和正当合适之意,还有通“整”的使正、整理、端正,如“立必正方,不倾听”、“正尔容”、正襟(端正衣襟)、正德(端正自己的德行)、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等延申意。所以关于“什么是正装”的解释,通常强调“正装定义比较广泛,适用于重要场合和商务场合的服装称之为正装,包括中山装、西装、燕尾服、晨礼服、民族服装等”,并提出“不同的场合对正装的要求和理解也不同”。有文章明确表示,西装是从西方传至中国,西装也分为休闲西装和正式西装,无疑是对把西装等同正装的批评。而宝商在线《正装是什么样的衣服?西服算是正装吗?》一文(2021-08-25 22:04 来源:网络整理)特别加了“揭开正装的神秘面纱,解答西服是否属于正装范畴”的引言,不仅赋予正装的“正式场合穿着的服装”解答,也总结了正装的“庄重大方、细节考究、配饰得当”的特点,还指出礼服是最正式的正装、中山装是中国传统的正装、西装是常见的正装,并着意提出“西服是否属于正装范畴”的问题,这无疑是对把西装作为唯一正装的挑战。
为什么在中国当下,会把西装作为唯一的正装?一说正装就必须是西装?有家著名媒体这样解释:目前国内的正装,一般指的就是商务场景下的服装,在一定语境下特指西装。如果有要求穿正装,那么指的就是西装。还特别强调“至于中山装、唐装等,不讨论算不算正装,反正鹤立鸡群,会被人当成傻X”。瞧瞧,不穿西装,就是“鹤立鸡群”,就“会被人当成傻X”!其中引导着什么、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百度有个“汉服被大众嫌弃,西装却被称为正装,为什么如此崇洋媚外”的讨论,其中有人认为,穿衣自由不是崇洋媚外,说什么晚清开始向西方学习现代化,派遣学生留学西洋带回西洋的穿衣习惯,“这是一个进步的表现,到现在可以看到百年屈辱史以后中国的飞速发展进步,这个不是坚持穿汉服就能做出的改变”。难道“中国的飞速发展进步”是抛弃汉服穿西装的结果吗?多么露骨的崇洋媚外,还口口声声“穿衣自由不是崇洋媚外”,真是“贼不打自招”!所以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认为,服饰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个文化自信,我们精神上就站不起来。现在很多人以为“着正装就是着西服”,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其中就包含了“衣冠文物”,时下国人崇尚西方服饰文化及节日文化的现象,不仅是文化不自信,也反映出无知和浅薄。
彭先生把“着正装就是着西服”的论调,当作“文化不自信”,当作精神站不起来,可谓一针见血。这些年之所以会出现把西装强调到“国服”的唯一,会发生把不穿西装者挡在会议大门外之怪现象,就是迷恋西方文化甚至接受西化渗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不自信,精神站不起来的结果。联系到一些媒体和地方不仅把西服当正装,而且热衷于推销西方洋节、拜洋人祖宗,不都是活生生的精神站不起来、文化不自信吗?实际上“着正装就是着西服”的泛滥,已经不是简单的着装问题,而是西化与传统文化乃至意识形态博弈的表现。可能有人认为牵强附会,但如果看看西装已成为国服背后所隐藏的全盘西化导向,看看西方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对社会主义义利观、荣辱观、道德观的颠覆,利用服装和饮食对中华民族传统饮食和服装的颠覆,就会感到不寒而栗。
更为荒谬的是,这个“着正装就是着西服”,还大肆向农村基层蔓延,还成为“纠风”的由头。不少地方、不少单位,举凡会议、活动,通知中一个要求便是“着正装(深色西装、白色衬衣,系领带)”,把西服等同“正装”,还将此作为会风会纪进行督查,有的地方甚至纳入“作风建设年”内容。甚至村干部也必须穿“正装”西装,无形中拉远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可以想象,一位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的干部和一位鞋上沾着田间泥土的干部,谁更能缩短与农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谁更能贴近百姓、更能体现较高的亲和力呢?而要求着“西装”给谁看?给老百姓看吗?老百姓喜欢看吗?所以弄得村支书们很“恼火”,群众很反感。《史实:要求干部开会着“正装”不能“一刀切”》(搜狐2017-02-27 10:37)一文认为,除了公检法等执法部门及特殊场合以外,干部开会没有必要统一着“正装”。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在窑洞里运筹帷幄,可以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可以为人民谋福祉,穿着中国装照样接待包括美苏霸权在内的外宾,照样让新中国成为世界的向往,得到世界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正装,正的是心,是那颗为人民服务之初心;正的是行,是人民公仆多为主人干正事实事之行动;正的是权,是执政为民、公正用权,少来虚假形式主义和吓唬百姓的官僚主义。干部形象不是穿西装穿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那么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那么多关乎百姓冷暖的民生要事,才是我们要狠下功夫的地方,而不是将有限的精力盯在开会者穿什么衣服这些细枝末节上。穿什么衣服的问题,看起来是些凡人小事,但折射出一些人骨子里的底气问题。心里装着百姓事,破衣烂衫又如何?心里没有老百姓,穿得再“正”也枉然。只有与人民苦在一起,与人民干在一起,才能与人民心在一起,才能够真正做到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参自“正装”,穿给谁看?丨星城夜谈,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023-02-08)。
40年前春节晚会隆重推出《我的中国心》,表明“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因为“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穿西装可以,只要不失中国心;但是在中国,西装不等同正装,不能把西装作为唯一的正装,不能用西装磨灭中国服装。我国历史上服饰文化也是璀璨夺目的,汉服、唐装、中山装亦曾兴盛一时。改革开放后,我们在盲目与西方“接轨”之中,把自己好的传统丢掉了,连服饰上也盲目追风,实在有失风雅、有伤国颜,是名副其实的邯郸学步。所以很多人呼吁,必须奏响新时代中华服饰文化主旋律,尽快推出有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特征的国服,彻底扭转“着正装就是着西服”的“正装”不正之怪象,彰显新时代文化自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作出独特的贡献。
【文/侯立虹,中国社科院经济规律研究会会员,中国社科院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红歌会网专栏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