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之难,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导语
“健康中国‘2030’规划”指出,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医疗服务可及性需求的满足,是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健康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然而,工作低收入、医疗高支出、保障不到位等因素都在阻碍着农民工健康权益的获取,加剧着他们健康弱势的累积。
本文汇编了两篇与之相关的文章,试图从医保(新农合)出发,探寻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源,探索解决“医保之难”的可能路径。
第一篇文章是仇凤仙撰写的《健康中国视域下第一代农民工健康医疗可及性析论》。该文通过对30位第一代农民工的深度访谈发现,阻碍农民工获得及时的医疗和保障的问题为:劳动强度大、健康损耗高,劳动收入却比较低;子孙辈的代际发展需要让老一辈农民工不舍得花钱看病,以及新农合难以异地报销。其中,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无法跟着打工农民进城,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分野是加重第一代农民工健康风险的政策性关键因素,医保制度设计并未起到其应有的兜底作用。
第二篇文章是桂华撰写的《按这个标准,农民现在的医保负担超过了过去农业税》。该文就“新农合医保农民缴纳了不少,国家也补贴了很多,但是农民还是获得感不强,且国家负担也很重”这一现象展开了分析。该文认为,医保基金对低保户和贫困户过度倾斜,影响了其他农民参与医保的获得感和积极性,同时,也对医保基金运行和政府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在这一逻辑之下,医保须拉一条底线,不能为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兜底。事实上,尽管国家政策规定健康扶贫要做到专款专用,但地方政府因财政赤字将医保资金用于贫困户和低保户,为特殊群体的医疗需求兜底,这种在制度执行方面的偏差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但并非“医保之难”问题的核心根源。
上述两篇文章分别从制度的顶层设计、在基层的执行两个角度对“医保之难”进行了深入分析,均着眼于如何强化医保资金的筹措力度、优化医保资金的使用方式。但这些因素并未触及问题的核心,那么,老百姓和国家皆对新农合有所不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当新农合在以公益性、全民性为准则而实施的时候,我们的医院诊疗却是以市场化为准则,以盈利为目标的。诊疗药物费用越来越贵,过度医疗成为常态,医保筹款赶不上医院涨价的速度,在这个情况下,公益性、全民性的新农合当然无法在以盈利性为目标的医疗面前包打天下。农民因为身体不好,需要频繁就医,医保报销的额度增幅赶不上诊疗费用的增幅,医保的公益性日趋式微,农民的参保意愿自然会随之减弱。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