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评《特快列车》:从“下铺之争”说起
“人们之所以关心这个话题,不是因为在法律上有任何困惑,而是在关心社会风气,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者|郭松民
编辑| 南 方
01
近日,网传的一段短视频,再次引发了火车卧铺车厢的“下铺之争”。
视频显示,两个下铺的年轻人,都在自己的铺位上挂上帘子,而买了中上铺的乘客,则无处可坐,其中一位还是老人。
近年来,列车下铺之争多发,下铺挂帘子也很常见,每发生一次,相关话题都会冲上热搜,说明大家对此相当关注。
不过,参与争论的人虽然很多,但多是围绕着“合法”还是“不合法”展开论述的,这就没有什么太大意思了,因为从法律的角度聊了这个话题,立即就会把这个话题聊死。而人们之所以关心这个话题,不是因为在法律上有任何困惑,而是在关心社会风气,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一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从法律的角度有什么可谈的呢?
雷锋做好事,根本动力来自一种文化,一种信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他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他把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当成了亲人,把临时乘坐的火车,也当成了自己的家。
我在想,如果雷锋买到了火车下铺,他会怎么做呢?会挂帘子吗?
其实,在“最讲法治和个人权利”的西方,也不是一切都“依法办事”。
曾经看过一部惊险样式的电影《卡桑德拉大桥》。当车上的乘客发现自己面临共同危险时,也不纠结“权利”、“产权”了,而是放下这一切,互相帮助。一位犹太老人,集中营幸存者,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炸开了车厢,救出了其他旅伴;一位黑人牧师(真实身份为警长),为了救一个白人小姑娘,背后中枪而死。【点击阅读】
当然,后来我有点惊奇地发现,这位舍己救人的黑人牧师的扮演者,就是著名的杀妻嫌犯辛普森,前两天刚刚去世。
头些年旅行时,我也经常乘坐火车卧铺,从来没有遇到过“坐下铺是否合法”的问题。卧铺车厢,总的来说是这样一种状态:在白天不睡觉的时候,下铺的乘客,一般都会慷慨地、热情地邀请中上铺坐下,至少也不会有任何拒绝的表示。而中上铺的乘客,则会尽量不给下铺的乘客添麻烦,尽量减少坐下铺的时间,更不会妨碍下铺乘客睡觉。
现在,真的是时代变了,大家都活得像刺猬,连抱团取暖都办不到,每个人都生活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中。
02
《卡桑德拉大桥》是虚构的,我这里要谈的电影《特快列车》(1965年上映)则是根据真实事件——1964年4月2日,从集安开往通化的502次列车抢救伤员事件——改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