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岭上开遍映山红——谈谈《闪闪的红星》


  “《闪闪的红星》,标志着新中国人民电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是人民的、革命的、同时也是中国的、普世的。
 

  01

  前天一大早,就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皖西杜鹃岭,看到漫山遍野映山红,深感大慰平生。

  我这个年龄的人,心中是有一点映山红情结的,这主要是因为那部闻名遐迩的经典影片《闪闪的红星》。

图片

  1974年,《闪闪的红星》摄制完成并且上映,立刻引起了轰动。

  据当事人回忆,红军和中央苏区两位垂暮之年的创建者都看了电影,并感慨万千——毛主席派身边工作人员给扮演潘冬子的祝新运送去了芒果;朱总司令则为外孙女写了“闪闪红星”四个大字,现在这幅手迹陈列在革命历史博物馆。

图片

  影片与映山红有关的桥段主要有两处。

  一是,中央红军长征后,母亲在陷入白色恐怖的苏区唱起了“映山红”,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这样一段歌词——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图片

  二是,影片的结尾,潘冬子身穿一身崭新的、在我这个懵懂少年看起来又帅又酷、神气得不可方物的红军军装,背着小马枪,走在凯旋的红军队列前头,道路两旁,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映山红……

图片

  当年创作《闪闪的红星》,遵循的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并且浪漫主义的成分更多一些。

  影片一反此前一些作品,包括小说原著的凝重,乃至沉滞,把原本就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表现得优美、高远、辽阔,其中尤以潘冬子乘坐竹排,在激流中伴随《红星照我去战斗》的歌曲,顺江而下的场景,最令人心潮澎湃,心往神驰。

  这一幕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多少年过去,经常还会下意识唱出“砸碎万恶的旧世界,万里江山披锦绣披锦绣……”

  联想到不久前网飞版《三体》,还在暗戳戳地诅咒“打碎旧世界,创立新世界”这句口号,不由得哑然失笑——一切反动阶级及其走狗,都是多么迷恋旧世界,又多么害怕新世界啊!

  对新世界的恐惧,已经成了他们大脑中一个无法治愈也难以割除的精神病灶。

图片

  这一组充满诗意的镜头,也非常中国化。

  如毛主席所言,这组镜头体现了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因为它无疑受到了李白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深刻影响,而这种意境,融化在许许多多中国人的血液里,只要一看到,就会产生共鸣与亲切感。

  《闪闪的红星》,标志着新中国人民电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是人民的、革命的、同时也是中国的、普世的。
 

  02

  不过,今天重看《闪闪的红星》,我发现了另外一些当年被忽略的东西。

查看余下5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是谁说wg只有样板戏的?!是谁说wg文化事业停滞的?!
0条回复
品《闪闪的红星》的时候,人们都愿意自己就是潘东子,读《黔之驴》的文章之时,人们都觉得自己应该是文中的那只老虎。只是任何时候的现实社会总是要有潘东子与胡汉三的交互轮替,总是要有老虎与黔之驴的故事往复上演,永不停息。
0条回复
几十年你们都没有明白。你们那个能力达到能领导红军水平?为什么?像窝里的幼鸟,张嘴喳喳!没有自己去外面市场里谋生的本领。就是因为有依靠!别总怪这个,骂那个!挖山是自己的事情。要当做自己的事情。愚公死了,山就不挖啦?!
0条回复
现实则是再沉重不过的现实主义,红军仍在远方,胡汉三正在耀武扬威……
0条回复
胡汉三早就回来了,反攻倒算早就开始了。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