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岭上开遍映山红——谈谈《闪闪的红星》
“《闪闪的红星》,标志着新中国人民电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是人民的、革命的、同时也是中国的、普世的。”
01
前天一大早,就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皖西杜鹃岭,看到漫山遍野映山红,深感大慰平生。
我这个年龄的人,心中是有一点映山红情结的,这主要是因为那部闻名遐迩的经典影片《闪闪的红星》。
1974年,《闪闪的红星》摄制完成并且上映,立刻引起了轰动。
据当事人回忆,红军和中央苏区两位垂暮之年的创建者都看了电影,并感慨万千——毛主席派身边工作人员给扮演潘冬子的祝新运送去了芒果;朱总司令则为外孙女写了“闪闪红星”四个大字,现在这幅手迹陈列在革命历史博物馆。
影片与映山红有关的桥段主要有两处。
一是,中央红军长征后,母亲在陷入白色恐怖的苏区唱起了“映山红”,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这样一段歌词——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二是,影片的结尾,潘冬子身穿一身崭新的、在我这个懵懂少年看起来又帅又酷、神气得不可方物的红军军装,背着小马枪,走在凯旋的红军队列前头,道路两旁,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映山红……
当年创作《闪闪的红星》,遵循的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并且浪漫主义的成分更多一些。
影片一反此前一些作品,包括小说原著的凝重,乃至沉滞,把原本就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表现得优美、高远、辽阔,其中尤以潘冬子乘坐竹排,在激流中伴随《红星照我去战斗》的歌曲,顺江而下的场景,最令人心潮澎湃,心往神驰。
这一幕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多少年过去,经常还会下意识唱出“砸碎万恶的旧世界,万里江山披锦绣披锦绣……”
联想到不久前网飞版《三体》,还在暗戳戳地诅咒“打碎旧世界,创立新世界”这句口号,不由得哑然失笑——一切反动阶级及其走狗,都是多么迷恋旧世界,又多么害怕新世界啊!
对新世界的恐惧,已经成了他们大脑中一个无法治愈也难以割除的精神病灶。
这一组充满诗意的镜头,也非常中国化。
如毛主席所言,这组镜头体现了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因为它无疑受到了李白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深刻影响,而这种意境,融化在许许多多中国人的血液里,只要一看到,就会产生共鸣与亲切感。
《闪闪的红星》,标志着新中国人民电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是人民的、革命的、同时也是中国的、普世的。
02
不过,今天重看《闪闪的红星》,我发现了另外一些当年被忽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