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有志将军:从文化层面理解五四运动的战略意义
【原编者按】今天是五四运动105周年纪念日。本文系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姚有志将军五年前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而作,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奇谈怪论,从文化层面论述了五四运动的重要战略意义。今日读来,仍切中时弊,启人思考。原文于2019年4月28日“昆仑策研究院”公众号和昆仑策网原创首发,现经作者授权,重新修订发布,以飨读者。
化腐朽为神奇的枢纽和桥梁
——从文化层面理解五四运动的战略意义
100年前的五四反帝反封建救国文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起点。然而近年来屡次听到一种是非颠倒的奇谈怪论。这种奇谈怪论以五四运动期间提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为由,说五四运动是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的严重事件。因此,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有必要从文化层面为五四运动正名和点赞。
文化(主要指观念文化)是民族生存、延续与发展的基因、血脉和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从迄今6000年前后踏入文明门槛之日起,就创造出战天斗地、经世自强的祖源文化。到迄今2500年前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即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子学文化群雄并起的昌盛局面。然而自公元前一世纪汉武帝极权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近2000年间,不仅道、法、兵、墨等等诸家文化遭到冷落、限制乃至封杀或禁锢,对封建社会起稳定器作用的儒家文化,也不断遭到截取、扭曲和缺陷部分的无限放大。期间除隋唐等朝代外,中华民族气势磅礴的原创型传统文化,走的是一条由盛而衰的下坡路。当然不能否认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对民族生存延续的支撑作用与同化力量,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现的“征服者被征服”现象,就是有力的证明。但是,自15世纪始,当西方挣脱被宗教文化主宰了千余年“政教合一的黑暗中世纪”,陆续启动并完成了以文艺复兴为旗帜的思想文化革命,以工业主导取代农牧渔主导的产业革命,以及资产阶级登上统治舞台的政治革命的过程中,独领风骚越千年的中华文明却日渐进入病入膏肓的危重期。
有比较才有鉴别,碰撞中方显优劣。当西方乘文化、产业和政治三大革命的劲风,掀起殖民世界的狂涛恶浪扑向中国时,被封建文化冰水浸泡已久的中国社会,立马显出不可思议的麻木、迂腐和不堪一击。自18世纪末拿破仑时代起,西方政要和学者对中国社会有数不清的针砭、挖苦和讽刺。法国人针砭中国是“东亚睡狮”。德国人形容中国是“体内血液停止循环的冬眠动物”。最早殖民侵略中国的英国人讥讽中国是“东亚病夫”。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尤为难听,竟挖苦中国人是“木讷、痴呆、未脱离蒙昧状态的非人类”。唯有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指出中国已经全面落伍于时代潮流的同时,预言曾经创造过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中华民族,迟早将爆发革命而开创光明的未来。例如,马恩在1850年初的一篇时评中就预言,未来中国将建立有别于欧洲式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社会主义”,新的国家名称叫“中华共和国”。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